理財

車用半導體高峰論壇 分析車用晶片趨勢/AI技術發展

MoneyDJ理財網
發布於 2023年09月13日08:56

MoneyDJ新聞 2023-09-13 16:56:08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世界各大車廠為提升駕駛汽車安全性與舒適性,並迎合未來C.A.S.E.趨勢(Connected聯網科技、Autonomous自動駕駛、Shared & Services共享與服務、Electric電能驅動)對智慧車、電動車與自駕車需求,車用半導體發展已成為重要突破關鍵。市調機構Gartner預測,今(2023)年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規模將上看769億美元、年增13.8%,主要成長動力來自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用高效能運算、純電動車(BEV)、油電混合車(HEV)等需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讓相關廠商了解車用半導體產業特性,迎接世界各國淨零排放政策,進而協助台灣ICT業者切入智慧車與電動車應用兆元產業鏈,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TwIoTA)在9月7日,於SEMICON Taiwan展會期間,與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SEMI Taiwan、COMPUTEX、InnoVEX共同主辦「車用半導體。駕馭新未來 Auto IC, Driving the future」高峰論壇。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台灣半導體陸續至日本、歐洲進行國際布局,主要是因應未來車用電子與車用半導體的需求,若是再把電動車與自駕車的車用AI運算需求算進去,台灣在車用半導體的地位更為重要;台灣半導體產業兼顧晶片品質與價格合理,將加速電動車普及。

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理事長黃崇仁點出,要讓電動汽車更快普及,且都具備自動駕駛能力,有AI運算能力的平價AI MCU晶片是重要關鍵,因為車廠感受到AI對電動汽車的推動很有幫助,但是高單價車用AI晶片太貴,若是有平價且足夠運算能力的車用AI晶片,就能夠降低電動汽車成本,再搭配上適合的汽車電池/充電樁系統,將讓電動車更快速普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ADAS產品線資深總監Matthias Feulner指出,目前汽車市場以L1、L2、L2+輔助駕駛為主流,由於ADAS使用的雷達/相機感測器加速普及,尤其是轉角雷達、前置雷達的使用,驅動L2/L2+輔助駕駛汽車快速增加。車廠更希望透過高度整合處理器與雷達單晶片的可擴展雷達平台,設計出短距、中距、長距的轉角雷達、前置雷達、4D成像雷達等車用雷達模組,拓展汽車360度雷達感測範圍,能在短距離內偵測到行人與自行車,中距離內偵測到靠近車輛的機車,進而提升L2/L2+輔助駕駛能力。

穩懋(3105)資深協理黃智文指出,根據市調機構指出,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佔率超過3成,2021-2025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45.7%,遠超過全球汽車年複合成長率4.7%,化合物半導體以其高頻率、大功率、高傳輸效率和發光技術等優勢,提升高速通訊能力、增加感測距離、並提升駕駛者開車方式。化合物半導體可提供包括感測(車內感測、車外偵測)、ADAS、LiDAR、V2X通訊、自駕車與智慧城市等應用環境,並且在5G/IoT、太空通訊、AR/VR、無人駕駛、元宇宙應用等領域扮演重要關鍵。

德州儀器(TI)台灣策略客戶業務總經理馮偉意表示,汽車電池系統(BMS)的監控,對於電動車的普及來說是很重要的核心關鍵之一,因為透過更準確的電池監控系統,可以延長駕駛距離;透過新的充電策略與技術,可以提升充電效率;透過整合式IC架構,簡化BMS設計難度,便能進一步降低成本。以最常見的鉛酸鋰鐵電池來說,BMS如果能將電壓監控從10mV誤差率提升到1mV誤差率,便能有效延長鉛酸鋰鐵電池電動車駕駛距離。

義隆電(2458)總經理特助葉宗穎表示,對於ADAS與智慧座艙產品研發,有七個關鍵AI影像技術是要特別注意的,包括高畫質影像、Edge AI演算法、訓練用資料集、領域知識、AI開發系統、線控技術、實際道路資料。

葉宗穎認為,智慧座艙要針對實際使用情況進行客製化設計,才能符合客戶需求。舉例來說,日本司機習慣戴手套,智慧座艙螢幕觸控就要能夠在使用者戴手套的情況下,能正確感應;在ADAS功能方面,公司主要是以Local Edge AI辨識為主,在車用鏡頭解析度720P搭配1 TOPS算力的情況下,可提供車道偏移警示系統(LDW)、前方碰撞警示系統(FCW)、車距監視與警告系統(HMW)等功能,並且透過支援雷達感測器進行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運算,搭配汽車線控系統,可提供L2+等級的ADAS功能。
(圖片來源: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

延伸閱讀:

格芯星國晶圓新廠正式啟用,CEO稱消費需求仍疲

客戶回補庫存,群聯8月營收月增逾17%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