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諮詢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鐘國軒主任
~承《我們與惡的距離》精神科醫師:思覺失調症的黃金治療期是關鍵 I~
提問五:在臨床上,鐘主任如何判定病患是否有按時服用藥物,而不是表面上說有吃藥,實際上卻沒有服用藥物呢?而這些出現的症狀又是如何與疾病進展進行區分呢?
鐘國軒主任表示~
藥物服用上的副作用與疾病進展上有不同的部分,例如劇中有提及的-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就不是疾病本身所導致,而是因為藥物的影響,臨床上可藉由身體檢查進行觀察與確認,目前有許多藥物可以減少這些問題,在治療疾病與藥物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鐘國軒主任經常和患者說:「醫療的目的絕對不是將患者變成呆呆笨笨的,若有這樣的狀況,我一定會想辦法處理改善,現在有許多新的藥物、給藥方法,都可以克服這些問題。」
提問六:前面鐘國軒主任提到,約有2成的患者可以痊癒,但許多民眾對於服用精神科藥物,都有「一吃就是一輩子」的觀念,請問「思覺失調症」在什麼情況下,精神科醫師會同意暫停使用藥物,以持續觀察為主呢?
鐘國軒主任表示~
目前在臨床治療上的共識,一些初發的病患(即所謂急性期),一開始半年~1年的藥物劑量會較高,當症狀穩定後,藥物劑量會視情況減少,病情也可以在穩定的狀態,甚至藥物劑量可減少到原先控制劑量的1/3~1/5。對於初發病的患者,配合醫囑服藥3~5年,情況穩定後是可以考慮停藥的,但絕大部分的患者,初期無法堅持這麼久,再發作之後,藥物的控制就很難停下來。因此在臨床上一直推一個觀念,即「黃金治療期」!初發病的前1~3年,務必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日後復發的機會會降低很多。
提問七:請問依據鐘主任的臨床經驗,患有「思覺失調症」除了按時服用藥物以外,是否有什麼其他輔助治療的方式,可以幫助病患更快進入穩定的觀察期呢?
鐘國軒主任表示~
由於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思考能力會受損,因此在初初治療時給予非藥物諮商的重紐-主要是罹患疾病後,要如何因應目前的生活狀況,並讓生活穩定下來,例如:很多人原本擁有好好吃、睡、運動、工作的良好生活習慣,生病後打亂原先的生活步調,諮商是幫助患者穩定患病前的生活作息,包括:吃藥導致的不舒服症狀、對作息產生影響等。
當思覺失調症進入慢性化階段,則需要一些職能的復健治療,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與能力、自我生活安排的能力;若在執業上失能較為嚴重的患者,則需要職能治療師、就業輔導員的協助。不論是初初治療時期或是進入慢性化階段,在進行上述諮商治療的前提下,皆主要是患者服用藥物後穩定的情況下進行。
【註:與患者的第一次接觸,即為諮商的開始,包括:如何衛教。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層次,有屬於支持性的治療或認知性的治療,甚至有些患者會進行深層性、分析或動力的治療,在諮商治療的選擇上,需評估患者的智商、生活安排、自我照顧的能力、發病的早晚…來決定進行哪一種諮商治療】
提問八:多數民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官能症,仍存在著恐懼與排斥,而劇中家庭觀念裡,對於看精神科的迷思,而羞於治療,請問鐘主任是否有什麼建議或角度幫助大家扭轉觀念
鐘國軒主任表示~
第一點: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說,精神病患也是人,人都會生病,而他們只是得了一個腦部的疾病,不分種族不分貴賤,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腦部的疾病,從這樣的疾病中,讓我們學習如何去在乎與關心生病的人。
第二點:一般的人都很容易做「單一的歸因」,許多生活上相對弱勢的人都會成為被怪罪的對象,以犯罪的比例來說,其實精神病的殺人率,低於一般人的殺人率,建議能多用一個柔軟的心,去看待一個受苦的人。
第三點:關於家庭上的諱疾忌醫,從現實面的考量,其實與保險公司對精神病患者是呈現拒保的,導致許多人不希望自己在任何醫療紀錄上,出現有精神疾患的診斷,這個部分是醫師比較無法著力改變的。但若了解到,每個人都會遇到辛苦的時候,疾病僅是其中辛苦的一種,當然腦部疾病亦是,讓我們能變成一個彼此關懷的社會,也許有一天,這件事也會發生在你我身上,不要覺得不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若「思覺失調症」在早期能夠接受治療與處理,或許結果會不同,但因本身無病識感、無支持系統、無家庭支持,沒有親友帶來就醫,就可能造成疾病的反覆,藥物越用越多,導致副作用增加等問題。
最後鐘國軒主任再次提醒,初初發病的黃金治療期1~3年一定要把握,因為約有1~2成的患者可以恢復到完全看不出來,但卻很少人強調這項事實,因此穩定的追蹤回診,按時服用藥物,就如同服用高血壓藥物一樣,可以讓患者恢復如初,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