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網路上有很多文章,會教你判斷對方是否喜歡你,例如說是不是會常常找你、偷看你、對你好、約你出去、必讀必回⋯;⋯;等等這類的方法。的確,如果對方喜歡你,確實是比較容易出現這些跡象,但反過來卻不一定,也就是說,出現這些跡象並不代表他一定喜歡你。
由於每個人的價值觀、習慣跟個性的差異,他常常找你當然有可能只是把你當成兄弟。你發現他在偷看你,他可能不是在看你,而是在看坐你後面的同事。他對你很好,天知道他其實是個中央空調?他約你出去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你很好約(或是他最喜歡的那個不給約)。他必讀必回也可能只是缺人聊天很無聊而已。那麼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判斷對方對自己的心意到底如何呢?
第一步:觀察對方的基準線,看看他對你的態度有沒有偏離基準線
什麼是基準線呢?也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與慣性,通常沒有特別遇到什麼事或什麼人的時候,他是怎麼表現的?他平時的個性如何?他平常對一般女生朋友如何?追女生是如何?面對很喜歡的人又是如何?注意,男人追女生,不一定代表追的那個就是「非常喜歡」的,所以要分開來看。不管他現在有沒有喜歡你,或是現在正在喜歡別人,這些線索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面對你的時候,樣子、態度是否跟面對其他女生不一樣?例如他本來很吵很會講話,面對你就異常地安靜或是害羞。 或是他本來安靜,但面對你就會努力想要講些什麼、分享些什麼。又或是只要你出現的場合,他的行為就會特別跟平常不一樣,例如想要積極表現、耍帥、耍蠢、搞笑、講話特別大聲、特別小聲、表現特別穩重、文靜、肢體特別僵硬、特別想嗆你等等。如果他在你面前的表現跟「平時相差很多」,就算是偏離基準線。
但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偏離基準線」可能是特別喜歡你, 但也有可能特別討厭你。如果是網路認識沒有共同生活圈可以觀察,那最忌諱的就是操之過急或自己胡亂判斷,網路認識沒有共同朋友,本來就是需要多觀察的一個管道跟情況。相信我,你沒有那麼缺男朋友。
第二步:如果他喜歡你,他的軀幹部分一定是永遠面對你的
有些男生很害羞,他不一定會主動接近自己超喜歡的人,反而會因此不敢前進,或是會害羞不敢看你等等,但如果他喜歡你,他眼睛可能不看你,或是在跟別人說話,他如果喜歡你,軀幹的部分一定是面對著你的,即使他頭轉向的是另外一邊(除非你們並肩坐)。
所以我們第一步先判斷基準線的偏離,第二步再判斷是喜歡還是討厭,討厭的人一定連軀幹也不願意面向你,幾乎每一次你在附近或是出現的時候都會是背向著你的。
第三步:主動或暗示,看他的行為模式有沒有改變
沒有人不喜歡自己喜歡的人主動接近自己或跟自己示好,所以一旦我們接收到這種「鼓勵」,大多會願意把關係更進一步, 除非對方超級自卑沒自信。因此在對方對你表示好感的時候,光只有回應是不夠的,你必須也要有「主動」的行為,才能確定對方是喜歡你的。
主動或是暗示的程度,必須依照對方對於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敏感度跟肉食程度來拿捏。面對在情場上越如魚得水的人,主動程度要越細微;面對越遲鈍或木頭的人,則要丟原子彈一般的球他才會接到。如果對方本來很主動,你一開始主動幾次他就冷掉了,表示他只是在狩獵與挑戰,並不是在「跟你這個人」相處。如果你主動了,對方還是文風不動,那有兩種可能:
1.你以為自己很主動,但其實別人根本沒感覺到。
2.他沒有喜歡你到想要趕快發展下一步。
如果你主動了對方卻沒有反應或是退後了,表示你們兩個之間的氣氛火候還不夠,不需操之過急,只要好好維持現狀甚至稍微抽離,才能讓關係更前進。但如果你主動之後,對方跟你關係更進一步了,那就等對方再主動,一搭一唱,愛情就不遠了。
我寫出關於「判斷對方喜不喜歡自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你得到「他真的喜歡我所以我才願意跟他交往」這種自我保護性質的安全感。是為了讓你客觀的判斷「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如何,再決定要做些什麼才能增加他對自己的好感度,而不是讓你得到一個「不會受傷」的保證卡才願意接受別人。通常如果你是那種「一定要確定別人『真心』喜歡你才願意敞開心胸」的人的話,那麼很遺憾,這樣的心態大多只會讓你遇到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而已。
因為喜歡你而且有價值的男人,不太可能一開始或持續的對你大獻殷勤,因為他們也是人、也有得失心、也會害怕、也有自尊心。只有對你虛情假意、不甘心、很缺的人才有辦法在你持續給予不信任感的行為之下,還一直維持著獻殷勤的行為。一開始就對你大獻殷勤的人又怎麼能稱得上是「真心喜歡」?他只是看上你的外貌,根本沒有了解你就喜歡你了不是嗎?
真正穩固而且會長久的關係,必須靠兩個人都擁有願意受傷跟冒險的心情(認為自己值得愛與歸屬的人比較會有這種勇氣),輪流、互相向彼此靠近,才會形成。如果「想確定別人『真心』喜歡你」,你才願意付出或是展開關係,那麼其實背後的意思是「你只有想到你自己,卻沒有考慮對方也會害怕受傷的心情」, 只考慮自己的結果,能夠得到美好愛情的機率當然極低。
(本文摘自/是男人沒有眼光,還是妳不懂得發光:這樣做球男人才接得到/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