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項鍊竟成了動搖國本的關鍵?
事件起因來自法國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王后-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1770年,因政治聯姻從奧地利嫁入法國皇室的瑪麗安東尼,當時年僅14歲,水土不服加上語言障礙,讓她與法國人民之間有著不小的隔閡,她奢侈的形象也深植人心。後來,瑪麗安東尼因為史上著名的「鑽石項鍊事件」,讓積累已久的民怨終於爆發,間接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縱使百年後有人為她平反,洗刷當年被栽贓的冤屈,也無法挽回她被送上斷頭台的悲慘命運。
皇室成員的一舉一動向來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瑪麗安東尼的宮廷生活鍾情於華麗珠寶首飾、舞會和賭博,揮霍無度讓她有了「赤字夫人」的稱號,在艱困的平民眼中,她是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愚婦,華麗優雅的形象與奢糜畫上等號,還因此有人造謠她曾說過,「沒有麵包吃,為何不吃蛋糕?」與中國以「何不食肉糜?」傳世的晉惠帝似乎沒什麼差別。
然而,瑪麗安東尼可以說是18世紀的時尚icon,她擁有數不清的絢麗華服與訂製美鞋,極度豪奢的服裝造型也在當時掀起熱潮,不僅王公貴族與女官爭相模仿她的裝扮,一七八〇年代的布袋裝也因她蔚為流行,浮誇的宮廷帽飾更成為當時主流。
2006年上映的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講述了這位法國王后的一生,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考究當時洛可可(Rococo)繁複藝術的文化,以華麗的花朵圖騰壁飾彰顯宮廷的金碧輝煌,也讓外界了解她是如何享受這紙醉金迷的生活。
瑪麗安東尼一生命運與珠寶緊緊相繫,根據她的貼身女官康龐夫人(Madam Campan)撰寫的記事,1791年3月,當時瑪麗王后與丈夫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正準備攜兒帶女逃離法國,她在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用了一整晚的時間,以棉花包裹她所有的鑽石、紅寶石和珍珠,放進木箱,後來這批珠寶被送往布魯塞爾,之後再由當地掌政的奧地利國王送到維也納,交給瑪麗王后的外甥。然而瑪麗王后、路易十六,以及兩人的兒子,皆於大革命期間喪生,唯有瑪麗王后的大女兒法國長公主瑪麗泰瑞絲(Marie Thérèse)幾年後成功出逃至奧地利,最終繼承母親的珍寶。
近期蘇富比在全球各地舉行秋季巡迴預展,拍賣命名為「波旁帕爾瑪家族皇室珠寶」,跨越200多年的歐洲歷史,拍品包括瑪麗王后之珠寶首飾珍藏以及歷代法國國王、奧地利皇室與帕爾瑪公爵收藏之華麗珠寶。
來自瑪麗王后所收藏的珍珠首飾,一枚天然珍珠搭配鑽石吊墜,原預估拍賣價格將會落在100至200萬美元之間,結果以3,620萬美元成交,刷新天然珍珠拍賣世界紀錄。(圖/Sotheby’s)
珍珠項鍊上的項鍊扣為瑪麗王后的收藏,狀況完好如昔,飾5顆大顆和18顆較小顆的天然珍珠,原與另一條手鍊配對。現今上拍之項鍊則由波旁帕爾瑪家族後代委託製作,配養殖珍珠。(圖/Sotheby’s)
橫跨從路易十六當政到奧匈帝國沒落的數個世紀歐洲歷史,從中窺探歐洲最重要王朝的輝煌樣貌。波旁帕爾瑪(Bourbon-Parma)家族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教宗保祿三世的後裔,與歐洲最舉足輕重的皇權家族為血親,其宗族成員包括法國及西班牙國王、奧地利皇帝和帕爾瑪公爵。
飾有瑪麗王后肖像的18世紀末鑽石戒指,後人代代相傳。王后之女法國長公主瑪麗泰瑞絲在遺囑中提到,這幅鑲於珍珠框內的肖像畫與母親相像。(圖/Sotheby’s)
這枚雙蝴蝶結別針為瑪麗王后的舊藏,18世紀末鑽石別針,鑲有1顆美麗奪目的黃色鑽石,黃色鑽石吊墜則被認為是後加飾件。(圖/Sotheby’s)
這段顯赫家族歷史從家族珍藏之瑰麗珠寶可見一斑,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曾由史上著名的法國皇后瑪麗王后收藏的珠寶首飾,200年來從未公開面世。此外,拍品還包括來自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歷代奧地利大公與帕爾瑪公爵之珍藏。
皇冠約於1912年由著名的維也納珠寶商許布納(Hübner)為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安娜(Marie Anna)製作,飾以珍貴寶石。許布納設計的皇冠可讓佩戴者嘗試不同造型,皇冠上的鳶尾花紋樣飾件可拆除,作為別針分開佩戴。(圖/Sotheby’s)
「波旁帕爾瑪家族皇室珠寶」拍賣將於11月14日在日內瓦蘇富比舉行。蘇富比歐洲區珠寶部副主席及國際資深專家Daniela Mascetti表示,「這是拍賣市場上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皇室珠寶收藏之一,每件珠寶都極具歷史意義。此珠寶收藏從未公開面世,琳瑯滿目的藏品讓人一窺數百年前其主人的華麗生活。」
Text、Photo: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