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過敏體質怎麼打疫苗?我是過敏體質嗎?搞懂過敏發作怎麼辦、皮膚過敏、鼻子過敏到底是什麼!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3月08日01:00 • 盧映慈

一到冬天或是季節交換時,身為「過敏人」就會開始大發作。無論是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藥物過敏都讓人非常不舒服又煩惱。而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現在又多了一條「疫苗過敏」要注意,到底過敏人該怎麼辦?過敏體質該怎麼注意生活中的處處地雷呢?

什麼樣的體質才叫過敏體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如果討論「過敏」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敏感,因此「有過敏體質」,代表這個人容易對不同、而且常見的物質「過度敏感」。

不同的物質包含塵蟎、灰塵、花粉,還有食物如海鮮、雞蛋、蠶豆,或是藥物如抗生素等,種類非常多元。每個人都可能對幾種,甚至幾十種以上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如果是常見物質,就可能會影響到生活。

其實過敏體質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雖然過敏讓人很不舒服,但其實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我們受到外來物的傷害。如果並非干擾到生活的過敏反應,通常只要避開特定過敏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治療。

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但不一定是過敏

在各種不同過敏反應中,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特徵是會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甚至連眼睛周圍都紅腫癢。但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卻不是過敏性鼻炎,而是「溫差反應」,讓鼻腔短時間內過冷或過熱。

比如頻繁進出冷氣房、暖氣房,或是風直接吹到鼻子、冰水喝太快等,都是因為身體接觸到的溫差太大,才引發打噴嚏的反應。

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

判斷一:接觸到特定物質時會變得更嚴重

發作時接觸到的物質,如果再次接觸,又會引發同樣反應。例如吸到塵蟎而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再次接觸到塵蟎又有同樣反應,很可能對塵蟎過敏。

或是吃了某種食物/藥物後,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出現皮膚疹子等過敏症狀,下次又接觸到時,又有同樣反應。

判斷二:沒有接觸特定物質時不會發作

在沒有接觸到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前,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比如對塵蟎過敏,家裡打掃乾淨後就不再流鼻水、打噴嚏了。

判斷三:症狀多元

一想到過敏,可能就會想到打噴嚏、搔癢等,但其實過敏通常不會只有一種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除了打噴嚏之外,還可能流鼻水、眼睛癢、頭痛;皮膚過敏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起紅疹。

有過敏體質可以打疫苗嗎?

前面已經介紹過,通常過敏是對「特定物質」過敏,所以只要不是對疫苗成份過敏,基本上都可以施打。

但如果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對疫苗成份過敏,可以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高風險過敏者」。

高風險過敏者

是指有過敏體質,而且情況嚴重的人:

1. 曾經對藥物或疫苗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
2. 多種藥物過敏。
3. 合併多種過敏疾病(有兩種以上過敏疾病如藥物過敏、昆蟲叮咬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
4. 有肥大細胞疾病。

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的確也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建議在打疫苗前,詳細告知過敏史,並諮詢醫師施打疫苗的意見;如果真的要施打,同時也在醫護人員監控下施打疫苗、觀察30分鐘,確認平安。

過敏發作怎麼辦?

過敏發作的時候,做什麼都不舒服,該怎麼辦?

過敏性鼻炎怎麼辦:熱敷鼻子、眼周,或用洗鼻器清洗鼻子,平躺讓自己休息一下。

皮膚過敏怎麼辦:冰敷、輕拍。(延伸閱讀:皮膚紅疹、發癢…孩子「急性過敏」怎麼辦?兒科醫師:快用家裡一定有的●●藥膏救急

食物/藥物過敏怎麼辦:輕微症狀先停止吃該食物/藥物,並註記起來。如果嚴重過敏,請立即就醫。

有過敏的人該注意這些!

我該做過敏原檢測嗎?

如果是症狀輕微的人,「親自試一試」就是最好用的方法;但如果症狀嚴重,還是建議就醫。
(延伸閱讀:花了萬元做過敏檢測,還是沒有用》過敏科醫生:不用花大錢,最好的方法是…

食療法/益生菌有用嗎?

食物中也有一些會促進發炎的物質,例如加工食品、油炸物、醃漬食品等,就不建議過敏人吃。這些食物雖然不會「誘發」過敏,卻可能讓過敏症狀更嚴重。因此對於慢性過敏的人來說,如果多攝取能夠「抗發炎」的食物營養,的確能幫助減輕過敏症狀。

而益生菌的效果則因人而異,目前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比較有效果。

(延伸閱讀:9成以上的過敏患者,腸道都充滿毒素!她花3週戒「麵包、麵條」,過敏竟好轉了

吃藥要吃一輩子嗎?

大部分輕微過敏的患者,藥物都是用來「減輕不舒服」,比如抗組織胺等,不一定要每天持續吃,只要發作時使用就好。但如果是慢性過敏的患者,例如氣喘,藥物就是「控制症狀」用,因為慢性過敏的過敏反應會在身體裡不斷持續,一停藥就可能讓症狀反彈、甚至造成器官損傷,按時服藥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衛福部衛教資料:過敏是什麼?
「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
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中研院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

責任編輯:盧映慈
核稿編輯:呂宇真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