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經濟、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狀態,中國的經濟、社會會出現巨變,這和習近平的統治思維息息相關。中共建政至今,統治階層對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重視,經濟基礎一方面決定了上層建築,上層建築也影響著經濟基礎;換言之,「中國經濟發展」與「習近平統治思維」之間形成相互牽動的關係,「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提出的發展方案,也牽動著未來中國經濟形勢,當然會是習近平接下來鞏固政權的重要課題。
強化黨中央領導的經濟決策思維
自中共十八大開始,習近平便展開各種對內整治的動作,從反貪腐的政治肅清,到十九大中後期採取市場監管手段,整體而言,有樹立個人政權地位及權力威望的盤算,主要的目標便是打破鄧小平建立集體領導、權力分配及政治繼承的模式。第二任期時,習近平高舉「脫虛向實」的旗幟,有意推動「國進民退」的社會經濟模式,加強透國有企業中黨委的領導角色,以及要求民營經濟體與外國企業設立黨支部,意味著要凸顯中共在經濟市場的統一領導作用;縱然習近平一再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不會改變,但事實上,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發生了質變與量變。
習近平第三任期已邁入期中階段,中共越來越重視「安全」意識,除了在重要的講話中高頻率使用「安全」兩字,更在制度與法制環境中採取各種涉及「安全」的措施,這在中共二十大之後更為明顯,一來這反映出習近平對於政治處境的不安全感,二來也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面臨的社會經濟挑戰加劇。特別是,從十九大開始,中國深受內、外情勢變化的考驗,國際社會對中國「去風險」(De-risking),採取科技封鎖及防範「數位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itarianism)對外「擴溢」(Spill-over),習近平則提出「雙循環」應對,更加重視實體經濟及強化自力更生的訴求。
安全意識貫徹中共經濟基礎建築
回顧2024年,中國經濟出問題愈來愈嚴峻,例如消費低落、就業短缺、外資出走、產能過剩等問題浮現,特別是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習近平採取「動態清零」防疫路線,「封城」的強硬作法,不但「停產停工」,就連社會發展都出現不穩的跡象。2022年底的「白紙革命」挑起中共敏感神經,旋即宣布解封、力促經濟復甦;然而,中國經濟卻陷入投資、消費、創新不足的泥淖,以及房地產市場有泡沫化的危機,地方財政債台高築壓力攀高,再加上進行《反間諜法》及《保守國家秘密法》的修法動作,加快外資出逃的速度,同時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內捲化的現象。
進入到2025年,習近平還是得面對中國社會經濟困境的解決,過去一年,習近平也提出不少新的概念,包括「共同富裕」、「房住不炒」、「新質生產力」等口號,不過,由於內涵不清晰、政策方向不明、瀰漫寧左勿右的政治氛圍,衍生出難以回復的狀況,例如公私合營及國有化、房價下跌及爛尾樓、盲目生產及產能過剩等現象。眼看具中國特色的社會經濟問題四起,習近平再度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焦點,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馬克思主義」、「深化改革開放」及「全面從嚴治黨」,似有覆蓋陳腔濫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有意藉由「中國式現代化」來串連各式各樣的「習語錄」。
習近平的社會經濟統治思維還在形塑當中,過去中共政治議程也不完全依循,「二十大三中全會」延宕九個月才在去年七月召開,四中全會今年何時召開仍不明,也有可能習近平時代的統治路線還在「摸著石頭過河」,這解釋了為何習近平不時提及「改革開放」及「民營經濟」的重要性,但又必須強調「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維護黨中央領導」的政治紅線。讓外界比較擔心的是,習近平可能不了解自己所提出的概念名詞,這可能的問題出在「習思想」的功利本質。由此來看,習近平所謂的中國式現代化,通則化鑲嵌在他對於社會經濟的治理手段,可以市場化發展民營經濟,也可以國有化力促「國進民退」,以及對外擴張影響力,當然這是為了鞏固中共的上層建築,特別強化習近平的極權專制體制。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