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大美文豪勵志文學系列》隱士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下)

信傳媒
更新於 2024年12月13日10:02 • 發布於 2024年12月14日05:04 • 王燦祥
要隨時清楚的知道你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便是梭羅希望我們過的「清醒」的人生。(圖片來源/picryl)

梭羅的生平

一年工作兩個月,悠閒十個月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817年梭羅出生於麻州Concord鎭,他的父親是一名鉛筆製造商,他是家中四個孩子中的老二。梭羅自小就聰明伶俐喜愛閱讀,但學校成續則一向不怎麼優秀。

1837年他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據說是吊車尾進入的。四年大學生涯,學業成績始終平平。愛默生說:「他並不感謝大學給他的好處,也看不起大學。」我們猜,他大概是對以考試成績來決定學生程度高下的教學方式,感到不屑,所以根本懶得用全力去拼。

畢業後,他的同學人人去追逐高薪的公職,或走商業路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他卻放棄他的學歷可以給他帶來的諸多機會,而決心以追求自由和智慧爲他生命的首要目標。

爲了達成這個目標,他終身没有固定的頭路。他主張自立更生,所以他所從事的工作全是打工性質的。他的理論是,人們應該一年工作兩個月就夠了,那麼剩下的十個月就可以用來閱讀、旅遊、散步或發呆。這樣心靈才有空間,才可能進化,也才有可能得到生命最重要的智慧。

爲此,他一生從事的工作多得不可勝數。他曾經當過:農人、園丁、木工、捆工、鉛筆製造商、土地測量員、家教、秘書、編輯、管家…凡是雙手能做的,一般人能做的事,他都願意去做。他的生活極端儉樸,他的需求欲望極小,所以這些兼差所帶來的微小的錢,就可以讓他很悠遊的過日子了。

他沒有物慾、沒有激情、對精美的東西沒興趣,終身沒結婚。他單獨居住,他不去教堂,也從來不去投票,他拒絕納稅,不吃肉、不喝酒、不吸煙,在人們眼中,他的生活簡直像個苦行僧,因而稱他為「怪人」,但他卻樂在其中。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全然的平淡無奇,如果不是在1845年他一個人跑到 Walden湖邊,自己蓋了個小木屋,在那裡住了兩年,他將如同千千萬萬個沙漠中的隱士,從出生到死亡,沒有任何一個除了他的小鎮以外的人知道他的名字。

但在那兩年間所發生的事,卻改變了一切——使他成爲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國人之一。 1847年他完成了「遺世獨立」的實驗,同時也完成了他一生的代表作「Walden」(湖濱散記)。寫完後,他並不急著發表,他又用七年的時間,慢慢的修改了五、六回,才終於在1854年出版。出版對他而言,只是一個心靈的紀錄,只是盡一個「知道者」的責任。果然如他所料,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他也毫不在乎,仍繼續他的一年工作兩個月,悠閒十個月的生活。

偶而看到社會的不義,他也會跳出來指責這個政府,以演講、或以發表文章的方式。批判完後,他立刻又回到森林裡去過他研究大自然的生活。

這些批評文章,以1848年的「論公民的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和聲援 John Brown(美國反奴主義者,1859年於維州起義,失敗後被判死刑)的文章「John Brown的最後一日」,最爲著名。

前者影響了民權主義者金恩,以及印度的不合作主義領袖甘地。後者則堅定了新英格蘭反奴主義知識份子的信心,並加速了「解放黑奴」運動的腳步。

梭羅生前的最後幾年仍在繼續他的生物研究,寫了數冊研究報告。他與家人住在一起,但經常不在家。偶而會到學會發表生態演講,多數的時間都在森林裡度過。

1862年5月,梭羅病死於肺結核。死時年僅45歲。過世後,他的老師愛默生發表文章,給予他人類中最高度的讚美。他寫道:「梭羅的靈魂是人類中最高貴的,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是有知識、有德行又愛美的人,一定都會熱愛他的書。」

湖濱散記(Walden)

《本書簡介》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他擁有「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是「悠閒」。

現代忙碌的都市人聽了一定哈哈大笑,道:「悠閒,那有什麼價值?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東西。金錢可以買到你想要的任何物品,甚至死時,你都可以買到比别人『風光』的死。」如果你很有耐心的跟他解釋:有了「悠閒」你才有時間閱讀,才有時間生活,才有時間去經驗,去了解,如此心靈才有成長的機會。一個人一定要有充裕的時間反省、沉思 靜心,最後你才有可能得到智慧。那麼你一定在浪費你的口水,因爲他絕對聽不懂。

老子說:「上士(上等人)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這句話清楚說明了,你不能跟呆子說道,說了,你只能得到他的嘲笑。

熱愛希臘哲學的梭羅,無疑的一定讀過蘇格拉底的這句話。聰明人聽到一句關於「正道」的話,覺得對,自然立刻就去奉行。梭羅聽到這句話的年紀應該是在28歲(1845),就在那年春天,他便跑到Walden湖畔,自己蓋了間小屋,實踐起蘇格拉底的哲學去了。

他品嘗了「悠閒」的自然生活一年後,覺得這個滋味實在讚透了,乃決定寫一本書來宣揚這個理念。這本書他將她命名爲「Walden」(湖濱散記),本書最重要的主題,便是蘇格拉底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悠閒。

人要擁有「悠閒」,才能擁有一切。

所以這本書一開始他便反對「忙碌」的人生。人們爲了謀生,爲了一份薪水,把自己搞得天天匆匆忙忙的趕著做這,趕著做那,七、八點出門,回到家也是七、八點,整個人累得像一條蟲。這樣的人生10年、20年下來,你還有自己嗎?你還有時間閱讀嗎?有時間經驗人的生活嗎 ?有時間接觸自然嗎?有時間傾聽內在的聲音嗎?有時間了解自我嗎?梭羅認爲這是一項比犯罪還嚴重的事,因爲你「因忙碌而放棄了照顧自己的靈魂。」

一切都是奢糜、浪費,一切都是爲了想舖張、炫耀,所以人才需要不停的工作。因此梭羅建議人們降低物慾,讓生活變得簡單,找份輕鬆的工作,最好是打工或兼差,一年工作兩個月就夠了,那麼你將有十個月的時間過悠閒的生活。有悠閒的時間,你便可以隨自己高興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你才可以活得像自己,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梭羅反對愚昧的世俗觀念,認爲只要有工作,只要上班,便是勤勞的人;不上班的人就是懶人,就是沒路用的人。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說:「如果有人因為熱愛森林,每天花半天的時間在林中漫步,此人便被視為遊手好閒的懶人;如果另一個人為了賺錢,每天花一整天的時間來砍伐森林,好讓大地提早變得光禿,人們卻會把他當成勤奮上進的有爲青年。」

很好笑嗎?但世人的觀念便是如此,因爲愚味使人看事情只能看到表相。只有智慧之人,才有能力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一個人如果無法擁有大量的「悠閒」,那麼終其一生絕無可能得到智慧。

他又說:「一個人與其在賺錢、謀生中失去了自己的天真,還不如立刻餓死的好。」 如同愛默生一樣,他也認爲人的最高價值在於純樸、天真。在孩童時代,人人都具有這種品質。但成長後,爲了謀生、爲了生存,在爾虞我詐中,人乃逐漸失去他原本擁有的良好的本性。以致整個成人社會,處處都是烏煙瘴氣,天真的人確實是快活不下去了。所以梭羅才發出了這個感嘆,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己經確定沒有天真了,整天只會設計金錢、計較金錢,那麼這個人乾脆去死好了,免得繼續污染人間。

梭羅在本書一再呼籲,人要覺醒,要當自由人,不要當奴隸。奴隸當然不是指「黑奴」,而是指「工作之奴」。他到處所看到的人都只關心錢,而絲毫不關心自己的心靈,他對此現象頻頻感到驚訝不已。

事實上,人類具有慧根的本來就是極少數,多數人一生就是在慾界中打滾,你只能誘之以利,嚇之以刑,否則他絕不會走向正確的道路。基督教、佛教就很清楚這點,做壞事,下地獄;作好事、信神,就上天堂、到淨土享受那永遠享受不盡的幸福,所以多數人便去信這兩個教了。然而在梭羅的教義中並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他只說若你擁有悠閒,若你住在森林、若你能簡樸而誠實的生活,那麼你就能獲得如同在天堂一般的快樂。這當然只能說服「上士」,中、下士聽了自然是霧煞煞,完全聽攏無他在說啥,即使如此,在整本書中,他還是對眾人頻頻說理,不斷善誘。

以上即是本書最重要的主題。其餘部分,他說的還包括:要怎樣才能過自給自足的獨立的生活、活在自然中與萬物爲鄰的感受、他對自然的沉思、與希臘、印度賢哲的對話、以及他最有興趣的,對日月星辰、河川森林、鳥獸蟲魚的觀察。可以說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森林智慧書。

本書中他最重要的箴言是:「到森林去住吧,森林自然會教導你一切。」 海明威會說,梭羅是19世紀美國最好的作家。但我們卻要說,何止於此?他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家。

我住的地方,我為什麼這樣生活?

「我住的地方,我爲什麼這樣生活?」(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 for),無疑是「湖濱散記」裡 18篇文章中,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他對自然,對人生的主要觀點百分之九十全集中在這篇,梭羅文字的優美,我們在這兒就不必多說了,由讀者親自閱讀便可以得到更多的體會。這兒我們還是多談談他的觀念。

他住進湖邊的小木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他不必到屋外去吸新鮮的空氣了,因爲新鮮的空氣就在屋裡。接著他描述天天與鳥雀做鄰居的喜悅,每天處於林中的喜悅,觀賞湖面風光變易不斷的喜悅,最後他談每天早上醒來時的喜悅。對早起,他發了一長串的頌詞,讚美早晨的純潔與單純,「一切智慧皆醒於早晨」(All intelligences awake with the morning),他對這句Veda的經句,深覺有感於心。接著他感嘆清醒的人類爲何如此稀少?(清醒當然不是打開雙眼就叫清醒,而是要打開「心靈之眼」。)為什麼人類全處於昏睡的狀態中呢?他一次又一次發出他的驚訝。但「人無疑是有能力清醒的」,他終究還是肯定人的潛能,「只要他肯做有意識的努力。」

在下一段中,他說出了本書最重要的一段話:

「我進入森林的理由是,我想謹慎認真的過日子,去面對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然後看看我能否從它的教導中學到什麼,而不想在我死時,發現我没有活過。」(…and not, when I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簡單化,簡單化,」梭羅在文中不斷呼喊,生活一定要簡單化,才會有悠閒。擁有悠閒,才能拯救自己。

爲什麼要活得這麼匆忙?爲什麼要整天看新聞?不看會死嗎?他不斷對人的被制約的行爲提出抗議:「所有的新聞攏是五四三,攏是記者製造出來的八卦。」這是他的結論,可不是薩伊德的批判。梭羅如果活在21世紀,相信他一定拒絕電視,拒絕上網。

在文章的最後他提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哲學: 「任何時代,任何時刻,都不會比『現在』更神聖,因為神就活在此時此刻。」

這句印度哲學思想對年輕朋友來說,恐怕有點深奥。他的意思是說,活著就是要把握今天,把握現在,不要爲過去做錯的事不斷後悔,不要妄想未來,而天天陷於幻想中。要腳踏實地,不為外務干擾,認真的過你的每一天。把握你的生命,把握你的現在,時時刻刻清楚的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在想什麼,這便是生命最重要的事,也是最神聖的事。

不要迷迷糊糊的過日子——塞車上班、塞車下班、吃飯、打屁、瞎拼、看電視、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面臨死亡時,仍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那麼你難得的一生就白白浪費掉了。

去做你覺得應該做的事,但記住,要隨時清楚的知道你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就這麼簡單,這便是梭羅希望我們過的「清醒」的人生。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asta
    不需要冗長的介紹,有高貴靈魂的人早已看過!
    2024年12月14日08: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