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似身處團體中央,人際互動密切的人,內心卻可能感覺與人群疏離,並且難以從人際關係中獲得歸屬感;相對地,有些人雖然朋友不多,卻能從少數的互動中獲得充實、滿足的感受,他能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能輕鬆地選擇要與誰相處,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所以,邊緣人其實是一種個人主觀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觀的表面現象。
提到「邊緣人」這個名詞,有兩個人很快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第一位是我的學生阿棋,他是國中二年級的男生,體型圓滾滾、個頭不高,課業成績不甚理想,個性還有些吊兒郎當。他在學校總是獨來獨往,沒有特別隸屬於哪一個團體。導師起初有些擔心他是否遭到霸凌或排擠,但是每一次找他來辦公室關心,他都聳聳肩、一臉無所謂地回答:「還好吧?我覺得沒差。」
後來我在臉書上發現,他對樂器充滿興趣,從小就自學爵士鼓、吉他、鋼琴、古箏,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觀賞各種藝術表演,甚至數次獨自到國外參加音樂比賽。
某一次上課,我邀請阿棋上台分享他的音樂自學之旅。沒想到他老兄一張投影片都沒有做、好整以暇地倚靠在講台邊,用一個個旅行的故事緊緊扣住全班同學的注意力。直到下課鐘聲響起,同學還是意猶未盡地要他繼續分享故事。
另一位則是結識多年的好友Peter,頂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高材生。
求學的過程中,優異的成績經常讓他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同學、家長、老師,沒有人不知道學校有這麼一號近乎天才的人物。博士班才畢業,他就獲得國內一家金融公司重金禮聘回國工作。如果要用一個通俗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大概就是「人生勝利組」。
我曾經造訪Peter在內湖購置的豪宅,偌大的房子空空蕩蕩,除了必要的幾樣家具外,什麼東西都沒有。他說,反正待在公司的時間比住在家裡久,而且也沒什麼人會來作客。
從小他就很獨立,不太需要大人操心,老師與家長總是把他拿來當作孩子學習的榜樣、同學則是爭先恐後請教他難以解開的數學難題。久而久之,除了課業與工作之外,他也找不到其他與人互動的交集。他獨自到國外念研究所、生活,並且學會用工作填補生活的空白。
「以前大家只是問我課業和工作。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爸媽突然開始要我多去認識朋友,要注意好的對象……」Peter苦笑:「我早就忘記怎麼交朋友了。」
看完這兩人的故事之後,你認為誰比較像是邊緣人?
發生了什麼事?心理師這麼說──
❝「我從來不說話,因為我害怕沒有人回答;我從來不掙扎,因為我知道這世界太大……」──〈讓我留在你身邊〉,陳奕迅 ❞
「邊緣」是個人主觀的感受
讓我們將世界想像成一個大圓圈,大多數人都住在圓圈裡面,他們之間的互動很頻繁,擁有相近的信念與價值觀、用類似的模式過生活,這是我們認為的「一般人」;而在圓圈的邊緣,甚至在圓圈之外,還有少數的小點點獨自活動著,他們的價值觀不同於圓圈內的人、較少與別人互動,大家對他們的了解可能也不多,這些少數人往往會被我們貼上「邊緣人」的標籤。
如果依照這種標準來看,阿棋應該會被歸類到邊緣人,而Peter當然是住在圓圈正中央的焦點人物。但實際上,他們兩人內心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卻是大相逕庭。
一個看似身處團體中央,人際互動密切的人,內心卻可能感覺與人群疏離、不自在,並且難以從人際關係中獲得歸屬感;相對地,有些人雖然朋友不多,卻能從少數的互動中獲得充實、滿足的感受,他能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能輕鬆地選擇要與誰相處,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所以,邊緣人其實是一種個人主觀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觀的表面現象。
圖/Shutterstock Teow Cek Chuan。
邊緣人的特徵
邊緣人有三種主要特徵:
1. 內心經常覺得與人群疏遠,與他人互動時覺得不自在,也無法從人際互動中獲得歸屬感與意義感的正向經驗。
2. 總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並且也不太理解別人到底在想什麼。對人際互動抱持負向的想像與預期,深信人際關係充滿危險。
3. 邊緣人雖然內心孤獨,卻又害怕走進人群。
他們或許是在過往的人際互動中遭遇負面經驗,因為害怕再次受傷,也擔心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因而深信自己無法擁有正向的人際關係。也因為長時間使用負向的視框來解讀他人與自己,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無助的感覺,並且對人際關係失去希望與熱情。
擺脫邊緣人的真正目的
這本書的目的當然是要帶著你擺脫邊緣人的行列。但是請你放心:擺脫邊緣人,不是要逼迫自己建立龐大複雜的人際關係,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耗費在人際互動,讓自己成為團體當中的焦點人物……絕對不是這樣的。
擺脫邊緣人的目的在於幫助你:
1. 了解自己的人際需求,幫助自己調整人際互動模式。
2. 能夠自在地與人群互動,也可以安心地選擇獨處。
3. 獲得有效的人際互動技巧,提升對自己與他人的理解,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誤解。
三大策略,打造健康的人際關係
萬丈高樓平地起,絕世武功從頭練。如果你希望擺脫邊緣,卻又害怕與人相處;如果你渴望與人互動,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如果你總是苦於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擔心傷了彼此的和氣……那麼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透過練習,你絕對有能力改善這些窘境。
1. 重新導航:打造堅韌的心態
語言與行為反映著一個人的態度與價值觀。一個競爭心強的人,無時無刻都會透過跟別人比較來肯定自己;一個自卑的人,經常會將別人的稱讚扭曲成貶抑。不管他們多麼努力讓自己顯得不在意別人的成就與評價,內心依舊很煎熬。
我們要開始練習調整內在那些難以覺察,卻又對人際關係有害的態度與價值觀,這樣才不會經常因為鑽牛角尖而被困在負面情緒裡,也才能擁有更多彈性,打造自在的人際關係。
圖/Shutterstock popcorner。
2. 有效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
缺乏有效的互動技巧,經常害自己被誤解。明明是想安慰對方,卻讓對方聽了更生氣;想要關心對方,卻經常提出令人尷尬不已的問題;想要向對方撒嬌,卻讓對方冷汗直流……學習有效的互動技巧,幫助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讓彼此的溝通更精確,減少關係中的誤解。
3. 有效防禦:提升衝突解決力
衝突是人際互動中無法避免,卻又令人害怕的情境。有些人因為過於害怕衝突,選擇封閉自我,以為這樣才是最安全的做法。但這麼做,同時也失去了練習解決衝突的機會。
其實「衝突」也是一種溝通的形式,衝突的力道有多大,就代表我們有多麼希望被別人理解。無論過往是否有讓你耿耿於懷的衝突經驗,這本書會與你分享許多策略,提升你的衝突解決能力。
相信我,這些策略都不難!真正困難的,是你願意下定決心改變現況,為自己打造健康的人際關係,並且願意跨出那充滿勇氣的第一步。
放輕鬆,也放慢腳步。給自己一些時間,每天練習一小步,持之以恆,讓我們一起邁向更自在的人際關係!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胡展誥《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寶瓶文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