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牡蠣開心住套房 成大濱海USR團隊助在地漁民提升牡蠣產業競爭力

勁報
更新於 2019年11月06日07:42 • 發布於 2019年11月06日07:41

【勁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臺南七股潟湖沙洲面積變少直接影響牡蠣養殖漁民生計,成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臺南濱海地區環境變遷調適計畫」(Implementation plan adapte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ainan coastal area,簡稱IMPACT)團隊成員的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張懿,將此議題導入碩士班氣候變遷與海洋環境保護課程,帶領學生探討牡蠣產業面臨的挑戰,課程融入海岸變遷、海岸管理與牡蠣養殖等學理知識,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再由成大師生綜整各方建議,歸納採用單體牡蠣做為傳統蚵串養殖的改善策略,讓牡蠣開心住套房,並提升牡蠣產業競爭力。

單體牡蠣養殖是指牡蠣群體成長至可採收階段(約8公分),將每一個體單獨分離後,再以容器承裝後再行蓄養,使其生長空間不被侷限,提高牡蠣單一個體之生長速率,且單體牡蠣可提升售價,彌補產量減少的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張懿指出,傳統蚵串養殖必須同一季節全面採收,否則個體過大將自蚵串脫落而損失,然而集中採收卻容易造成供過於求而影響售價,因此,單體牡蠣養殖可讓漁民依照市場需求採收,而達到自我產銷調節,減少供銷失衡問題;再者,單體養殖讓牡蠣成長空間充足,相較傳統方式成長快速,因此可蓄養大體型個體牡蠣而提升牡蠣產業競爭力。

臺南七股潟湖沙洲在18世紀前是向西擴展的堆積過程,但在1950年代後因為陸地河川興建水壩,阻擋了入海傳輸的沙源,使得沙洲沙粒沈積減少而受海浪侵蝕下陷,又因氣候變遷下海平面上升與颱風暴潮增強,海浪高度容易越過沙洲而將沙粒沖進潟湖,自此,沙洲與潟湖進入消失階段。至2015年為止,潟湖因沙洲向東推移與淤沙作用,潟湖內有效容水面積縮減至1000多公頃,是18世紀面積的10分之1。

107年4月迄今,成大IMPACT 計畫團隊於北門蘆竹溝與當地養殖漁民合作,於北門潟湖內實地操作單體牡蠣養殖;前期實驗結果確立單體牡蠣成長速率較傳統方式提高10.1%,若以市售生蠔價格計算,可提升14.1%之經濟收益。研究團體兩年來持續與在地漁民合作,融合漁民作業需求與專家建議,將單體牡蠣養殖設施進行4次修改,不斷提升養殖籠具效益並確立最佳養殖策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臺南市牡蠣產量佔全國30%,潟湖內淺灘使用平掛式養殖,隨著水深越深則使用垂掛式及浮棚式,外海則皆為浮棚式養殖,雖外海之牡蠣因不受潮差之影響,牡蠣終年浸泡海中濾食,成長較快,但容易受外海風浪、颱風等影響,導致災損或產生漁業廢棄物;潟湖則因外側沙洲阻擋,內海環境較外海穩定,亦有天然海洋牧場功能,提供穩定之牡蠣養殖環境。

然而目前潟湖因沙洲之變遷,導致潟湖內海的水量減少、內海高度變淺與內海的面積減少,部分牡蠣竹架被沙埋而影響當地漁民生計。張懿表示,期望單體牡蠣養殖策略是建立在漁民操作方便、經濟可負擔的原則下,使漁民能夠增加收益;在合作的過程中,研究團隊不僅與漁民建立互信互助合作關係,也達到促進傳統產業提升競爭力,展現大學對在地居民社會影響力,充分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精神;未來研究團隊仍將持續與當地漁民進合作,希望有機會吸引更多青年投入牡蠣產業,讓大家在臺南的土地上持續深耕、永續經營。

校方表示,本計畫為教育部補助之 107 年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臺南濱海地區環境變遷調適計畫」(Implementation plan adapte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ainan coastal area,簡稱IMPACT),由成大建築系林子平老師、水利系張懿老師、都計系黃泰霖老師共同執行,並由測量系饒見有老師支援沿岸及社區的航拍與3D模型的建置。

成大表示,IMPACT計畫目的是探索環境變遷下,臺南濱海區域面臨的問題,培育年輕學子對於在地環境及社會議題的關懷,帶領學生深入濱海社區協助在地調適氣候變遷,積極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並與國際接軌,以善盡成功大學社會責任。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