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次.新生兒檢查
新生兒檢查是每位嬰兒出生後不可或缺的步驟,能夠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確保新生兒獲得最適當的醫療照護。這些檢查涵蓋身體評估、發展檢測、先天性疾病篩檢等,對於新手父母來說,理解這些檢查項目的目的與流程,有助於減輕焦慮並確保嬰兒健康成長。
補助時程:出生6天內
建議年齡:出生6天內
身體診察: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外觀、 頭、眼睛、耳、鼻、口腔、頸部、心臟、 腹部、外生殖器及肛門、四肢(含髖關節篩檢)、皮膚及神經學檢查等。
篩檢服務: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出生滿 48 小時)、新生兒聽力篩檢。
寶寶出生後,會先經過從頭至腳的身體檢查,主要能分成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出生滿48小時後,醫師也會協助進行「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及早診斷,有助及早著手改善。
新生兒檢查通常在以下幾個時間點進行:
- 出生後立即檢查(Apgar評分)
- 出生後 24-48 小時內的住院檢查
- 出院前全面評估
- 出生後 1 週內的第一次門診檢查
- 出生後 1 個月內的隨訪檢查
出生後立即檢查(Apgar評分)
Apgar 評分由美國麻醉學家 Virginia Apgar 於 1952 年提出,用於快速評估新生兒在出生後適應外界環境的情況。Apgar評分在出生後1分鐘與5分鐘時進行,部分情況下可能會在10分鐘時再次評估。該評分包含五個主要項目,每項最高2分,總分為10分。
Apgar 評分標準:
項目 0 分 1 分 2 分 皮膚顏色(Appearance) 全身發紺或蒼白 四肢發紺但軀幹紅潤 全身紅潤 心跳速率(Pulse) 無心跳 少於 100 次/分鐘 超過 100 次/分鐘 反射反應(Grimace) 無反應 皺眉或微弱反應 咳嗽、打噴嚏或大哭 肌肉張力(Activity) 全身鬆弛 四肢輕微屈曲 活動力強,四肢屈曲 呼吸努力(Respiration) 無呼吸 呼吸緩慢或不規則 呼吸良好,哭聲響亮
Apgar評分的臨床意義
- 7-10分: 新生兒適應良好,通常不需特別處理。
- 4-6分: 可能需要初步復甦措施,如吸氧或刺激呼吸。
- 0-3分: 新生兒可能存在嚴重缺氧,需立即進行復甦處置。
Apgar 評分的目的是快速評估新生兒的基本生理狀態,但並不代表長期預後。因此,若新生兒 Apgar 分數較低,醫療團隊會進一步進行評估與介入,以確保新生兒健康。
理學.神經學及先天性代謝異常篩檢
理學檢查會從外觀開始,判斷寶寶是否有先天畸形的情況,檢查重點主要包含以下幾項:
一、頭頸部
嬰兒出生後,頭圍(Occipitofrontal Circumference, OFC)是小兒科醫師評估新生兒生長與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以下是頭圍檢查的重點:
1. 頭圍測量方法
- 測量時機:出生後立即測量,並於每次兒童健康檢查時(如滿月、2、4、6個月等)持續追蹤。
- 測量工具:使用不可伸縮的柔軟測量帶(如布質或塑膠軟尺)。
- 測量位置:圍繞頭部最大周長,即從前額最突出的點(眉毛上方)到枕骨最突出的點,保持水平測量。
- 測量次數:通常測量3次取平均值,以確保準確性。
2. 正常頭圍範圍(參考值)
頭圍大小因種族、遺傳及胎齡而異,一般參考值如下:
- 足月新生兒:33-37公分(cm)
- 1個月:約35-39cm
- 3個月:約38-42cm
- 6個月:約41-45cm
- 1歲:約44-48cm
- 2歲:約46-50cm
生長趨勢:
- 出生後前3個月,頭圍每月增加約2公分。
- 3-6個月,每月增加約1公分。
- 6-12個月,每月約0.5公分。
若頭圍變化異常,需進一步評估。
3.頭圍異常的臨床意義
頭圍過小(Microcephaly,小頭症)
定義:頭圍低於同齡兒童第3百分位或小於正常值2個標準差(SD)。
可能原因:
- 先天性因素(遺傳、小頭畸形、基因異常)
- 胎內感染(如先天性風疹、弓形蟲病、巨細胞病毒感染)
- 早產或胎兒宮內生長遲滯(IUGR)
- 腦部發育異常(如無腦回症、染色體異常)
- 營養不良或嚴重代謝疾病
頭圍過大(Macrocephaly,大頭症)
定義:頭圍超過同齡兒童第97百分位或大於正常值2個標準差(SD)。
可能原因:
- 遺傳性大頭症(家族性特徵,父母也可能頭圍大)
- 腦脊髓液過多(如水腦症、腦積水)
- 顱內腫瘤或血腫
- 染色體異常(如神經纖維瘤、骨骼發育異常)
頭圍增長速度異常
- 短期內頭圍快速增長,需警惕腦積水或顱內壓升高。
- 頭圍生長遲緩,可能與腦發育遲滯或營養不良有關。
4.顱縫與囟門(Fontanelle)的檢查
頭圍變化與顱縫閉合、囟門大小有關,因此檢查時需同步評估:
前囟門(前囟)
- 出生時約1-3公分,菱形。
- 通常在12-18個月閉合,過早閉合可能影響腦部發育,過晚閉合需考慮腦壓異常或佝僂病。
後囟門(後囟)
- 出生時約 0.5-1 公分,通常在 2-3 個月內閉合。
- 過早閉合通常無影響,但若未閉合需考慮甲狀腺功能低下。
縫早閉症(Craniosynostosis)
若顱縫過早閉合,可能導致顱骨變形或限制腦部發育,需手術評估。
頭圍測量是新生兒與嬰幼兒發育評估的重要指標,透過定期追蹤,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時干預,確保寶寶的腦部健康發展。家長應按時帶寶寶進行健康檢查,若發現異常,應儘早諮詢專業醫師!
二、臉部
雙眼眼距、角膜是否有異常顏色及混濁情形;耳朵有沒有耳位低下、耳前廔管問題;嘴巴有無唇顎裂、珍珠瘤,以及唇色變化等,江明洲主任補充,有時還會發現新生兒口腔內已長有牙齒,醫師會視牙齒的鬆動狀態,評估應拔除或留做乳牙繼續追蹤。
什麼是珍珠瘤?
新生兒珍珠瘤(Congenital Epidermoid Cyst 或 Keratocystic Tumor),俗稱「珍珠瘤」,是一種良性皮樣囊腫,主要由角質與上皮細胞構成,外觀呈現白色或黃白色的圓形小結節,類似珍珠,因此得名。這種病變可發生於中耳、顱內、口腔、皮膚等不同部位。珍珠瘤的形成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但一般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胚胎發育異常:在胎兒發育過程中,部分上皮細胞異常增生並滯留於不正常的位置,形成囊腫。
- 胎內或出生後上皮組織遺留:若皮膚或黏膜的上皮細胞未正常代謝,可能逐漸堆積,形成珍珠瘤。
- 耳朵、中耳或顱骨發育異常:某些珍珠瘤與中耳或顱內結構發育不良有關,可能會影響聽力與顱內壓。
新生兒珍珠瘤的好發部位與臨床表現
口腔(牙齦與上顎)
- 最常見於上顎中線(乳突區)或牙齦(Bohn’s nodules)。
- 表現為小顆、白色或黃白色的圓形突起,通常不會影響寶寶吃奶或吞嚥,且可自行消退。
耳朵(先天性中耳珍珠瘤)
- 發生於中耳或耳膜後方,可能影響聽力。
- 可能表現為聽力減退、中耳炎反覆發作或耳內分泌物異常。
- 需要透過耳鼻喉科醫師診斷,並可能需要手術切除。
顱內(顱內表皮樣囊腫)
- 位置可在顱內任何部位,最常見於顱中窩或後顱窩。
- 若囊腫變大,可能壓迫神經,引起頭痛、視力模糊或癲癇。
- 診斷通常需要MRI 或 CT 掃描,治療方式可能為手術切除。
皮膚
- 通常發生於頭皮、額頭或頸部,表現為小顆、白色或淡黃色的囊腫。
- 可能隨著時間增大,但通常不會影響健康。
新生兒珍珠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病變,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特別治療,會隨著時間自行消退。然而,若位於中耳或顱內,可能影響聽力或神經功能,應及早診斷並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治療。家長若發現寶寶口腔、耳朵或皮膚有異常突起,應向小兒科或耳鼻喉科醫師諮詢,以確保寶寶健康發育!
三、胸腹部
觀察寶寶的呼吸會不會喘、過快,有無心律不整與心雜音問題,再來是腹部是否過度腫脹、凹陷。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
觀察呼吸狀況:嬰兒的胸腹部起伏能反映其呼吸是否順暢,是否有異常如呼吸急促、費力或凹陷(如肋間凹陷)。這些可能是呼吸道感染、肺炎或哮喘的徵兆。
檢查心臟功能:醫生會聆聽心音,以確保沒有心雜音或其他異常,這對於早期發現先天性心臟病或循環問題至關重要。
評估腹部健康:嬰兒的腹部應該是柔軟的,若發現腹脹、硬塊或異常疼痛,可能與腸胃問題、便秘、腸阻塞或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有關。
確認臍帶癒合:新生兒的臍帶脫落後,醫生會檢查臍部是否有發炎、感染或疝氣的跡象。
觀察皮膚與發育情況:胸腹部的皮膚是否有異常如黃疸、紅疹或瘀血,也能提供重要的健康訊號。
這些檢查能幫助及早發現並處理潛在的健康問題,確保嬰兒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
四、四肢
有無多指、併指情形,及皮膚是否完整,膚色是否有發紺、蒼白等。
五、生殖器
觀察外生殖器有無隱睪、陰囊水腫問題。另外,注意是否有無肛或肛門、泌尿生殖器異常。
神經學檢查的重點,包括肌張力是否正常,有否肌張力過低、原始反射正常與否,判斷寶寶是否有神經性或代謝性系統問題。
江明洲醫師提到,「先天性代謝異常篩檢」需於48小時後進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讓檢測更精確,舉例來說,判斷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甲狀腺促進素,TSH」,在48小時內可能會偽陽性增高,以此數據來判斷甲狀腺功能,可能有失準確。
另一方面,因代謝功能主要藉由代謝產物檢測,若寶寶沒有進食,或吃得不夠,也可能影響到檢測結果,因此建議於寶寶出生兩天後、出院前的時機進行採血檢驗。
因為新生兒常有生理性脫水症狀,造成寶寶體重下降,因此出院前,醫師會再次檢查寶寶體重下降的幅度是否落在合理範圍,以及生命徵象、黃疸數值正常與否,確認寶寶能不能和媽媽一起出院。
應施打疫苗
B型肝炎疫苗第一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後24小時內
.疫苗類型:不活化疫苗
.接種方式:肌肉注射
.副作用:無明顯副作用,較常見注射部位紅腫、發熱或疼痛。
體重未達2,000克先打「出生一劑」
一般來說,出生後應儘早施打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但當寶寶體重未達2,000克的情況下,出生24小時內施打的是「出生一劑」,當寶寶體重到達2,000克,或與第一劑間隔一個月後,再施打「常規一劑」。值得注意的是,若媽媽有B型肝炎帶原者,最好也能讓寶寶在24小時內一併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第一次健兒門診
補助時程:出生至2個月
建議使用年齡:1個月
身體診察: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一般檢查、瞳孔、對聲音之反應、唇顎裂、心雜音、疝氣、隱睪、外生殖器、髖關節篩檢。
發展診察:驚嚇反應、注視物體。
第一次健兒門診的檢查項目,其實大多數皆在新生兒出院前初步檢查過,但部分異常是出生時不會馬上出現,或者較難第一時間檢測出來的,像是有些心雜音或先天性心臟病等,不但出生時、出院前要留意,也是健兒門診中需要仔細檢查的重點。
有時因剛出生寶寶的腹壓還不是那麼高,臍疝氣特徵並未太明顯,隨著腹壓升高,逐漸能觀察到寶寶腹部肚臍鼓起,像是大哭時腹部肚臍鼓起,此為典型的臍疝氣;而男寶寶的腹股溝到陰囊部位鼓脹,則可能是腹股溝疝氣。檢查疝氣時,醫師會將尿布拆開檢查,並同時檢查髖關節有無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情形。
因髖關節發育不良屬於較常見的新生兒疾病,江明洲主任補充,即便是由專業醫師徒手檢查,仍無法如超音波靈敏,若家長認為有精密檢查的需求,也可於新生兒檢查時,加做自費超音波篩檢,補強理學檢查的不足之處。
健兒門診的目的除了為孩子進行全面性、詳細的檢查,還提供爸媽衛教諮詢及指導,候診時間會比一般門診來得更長,且第一次健兒門診會做的檢查相對較多,檢查後還需接著施打疫苗,需要多一些耐心等候,江明洲醫師提醒爸媽,可多帶幾片尿布,若是平時採瓶餵配方奶的爸媽,也要帶足量奶粉。
應施打疫苗
B型肝炎疫苗第二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1個月
第二次健兒門診
補助時程:2~4個月大
建議使用年齡:2~4個月大
身體檢查:身長、體重、瞳孔及固視能力、心雜音、肝脾腫大、髖關節運動等。
發展診察:抬頭、手掌張開、對人微笑。
新生兒的的視力大約只有 0.01,隨著年紀增長,大約在三個月大時,會發展出瞳孔固視的能力,而視力除了本身的自然發育,還需要生活中的足量刺激,在健兒門診時,醫師也會留意寶寶的視力發展是否有落後,並協助判斷是否因天生或後天刺激不足的因素所導致。
而聽覺的部分則會留意寶寶對聲音的反應,通常兩個月大的寶寶,聽到聲音時,已能轉頭偏向音源,與之互動時,也會展現社交性微笑。
另外,像是外生殖器、疝氣、心雜音等理學檢查都是前幾次健兒門診會持續追蹤的項目。江明洲醫師補充,約三、四個月大時,還會特別留意頸部力量,觀察寶寶能否抬頭、是否有肌張力不足的情況,家長平時也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後的兒童發展里程碑,觀察寶寶的發展進程。
檢查嬰兒的頸部力量及觀察寶寶是否能夠抬頭,是評估其神經發育、肌肉發展與運動能力的重要指標,主要原因如下:
1.評估運動發展里程碑
- 新生兒通常頸部較為無力,無法自行支撐頭部。
- 約6週大時,寶寶開始嘗試短暫抬頭。
- 2至3個月大時,應該能夠在趴著時穩定抬頭45度至90度,並能短暫維持。
- 4個月大左右,寶寶應該能夠直立抱時穩定控制頭部,並能自主轉動。
2.反映神經與肌肉發育
頸部力量與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密切相關,若寶寶在適當月齡仍無法抬頭,可能與肌肉張力異常、發育遲緩或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需要進一步評估。
3.幫助日後翻身、坐立與爬行
寶寶能夠順利抬頭,代表頸部、肩膀與背部肌肉發展良好,這對於後續的翻身、坐立、爬行甚至站立都非常重要。
4.確保嬰兒安全與正常互動
當寶寶能穩定抬頭後,意味著他可以更好地觀察周圍環境,與人互動,並降低因頸部無力而意外受傷(如頭部晃動過大導致撞擊)的風險。
5.早期發現發育異常
如果寶寶超過3個月仍無法抬頭,或在4個月時仍無法穩定控制頭部,可能與低肌肉張力(如肌肉無力)、腦部發育異常、早產影響等因素有關,建議諮詢兒科醫師進一步檢查。
應施打的疫苗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一劑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2個月
.疫苗類型:不活化疫苗
.接種方式:肌肉注射
.副作用:少數人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反應,但大約兩天後即可改善。
五合一疫苗第一劑(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
.公/自費:公費
.建議接種時間:出生滿2個月
.疫苗類型:不活化疫苗
.接種方式:肌肉注射
.副作用:接種後的三天內,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紅腫、痠痛,以及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狀。
輪狀病毒疫苗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是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的疫苗,主要針對嬰幼兒。輪狀病毒是引起嚴重腹瀉、嘔吐、脫水的主要病原之一,特別是在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中最常見。接種疫苗能有效減少感染機率,並降低重症與住院風險。
輪狀病毒疫苗的種類
目前常見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有兩種:
- Rotarix(RV1):2劑,建議在6週及4個月大時接種。
- RotaTeq(RV5):3劑,建議在6週、4個月及6個月大時接種。
不同品牌的疫苗不可混打,因此應按照醫師建議選擇並完成接種。
輪狀病毒疫苗接種後可能的副作用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大多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但仍有少數可能的副作用,包括:
- 輕微腸胃不適(如短暫的腹瀉、嘔吐、食慾下降)
- 輕微發燒
- 腸絞痛(較少見,但若寶寶持續哭鬧、不願進食、腹脹等,應儘快就醫)
- 極罕見的腸套疊風險(發生率約10萬分之1,通常發生在接種後1週內,需密切觀察寶寶是否有嚴重腹痛、血便等症狀)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接種後的注意事項
保持口腔清潔:接種後不需特別進食或禁食,但建議先避免立即哺乳,以降低嘔吐風險。
觀察副作用:特別是在接種後的1週內,留意寶寶是否有嚴重腹瀉、持續嘔吐或異常哭鬧。
勤洗手與衛生管理:接種後病毒可能從糞便排出約10天,因此更換尿布後應徹底洗手,避免家人感染。
如有異常立即就醫:若寶寶有持續劇烈哭鬧、腹部腫脹、血便等疑似腸套疊的症狀,應立即就醫。
口服輪狀疫苗該注意什麼?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前後不需要空腹,但不宜吃太飽,減少吐奶情況發生,但因輪狀病毒疫苗是透過口腔黏膜吸收,若寶寶吐出疫苗,也不需補服。
延伸閱讀
.疫情期間,該延後施打寶寶常規疫苗嗎?嬰幼兒定期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常見Q&A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血疫苗與黑水公司的關係,就知道水多黑!!!
https://youtu.be/u7jkOq5HFOc
(就知道政府早有預謀。)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517257
(有關聯亞13億美元黑手投入)
2021年06月09日20:1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