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頭圍、身長、四肢、軀幹、臉孔、器官等發展之外,胎兒體重也是重要的成長指標之一。判斷胎兒體重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先確認胎兒周數,才能逐一檢示其成長是否合乎正常範圍。
確認胎兒周數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怡伶表示,通常懷孕的第1天,是以最近一次月經來的第1天開始算起,但因為每個女性的月經周期長短不一,排卵時間也有所差異,若單就此標準判斷胎兒周數相對比較不準確,通常懷孕10~12周時,透過超音波測量胎兒頭部至臀部的長度,才能較準確推估胎兒周數與預產期。
胎兒體重為推算值
確認了胎兒周數之後,懷孕20周起就可藉由超音波測量胎兒頭骨直徑、腹圍、大腿骨長度這3個數據推算體重,並比對「胎兒妊娠與體重估測表」,評估胎兒周數與體重是否落於正常區間。陳怡伶醫師指出,胎兒妊娠與體重估測表是一組數據統計的資料庫,而每一間診所或醫院所使用的資料庫不完全相同,因此,孕媽咪在不同診所或醫院所測量出的結果會有些許差異。
除了因資料庫不同而有的測量差異之外,超音波檢查也可能因為胎兒姿勢,或是孕婦腸胃脹氣、膀胱脹尿等因素,阻礙超音波能量傳遞,影響準確度。
她認為,當胎兒體重預估偏輕,只要無合併其他發育異常或影響健康狀況,孕媽咪應先遵照醫師指示調整飲食,確保供應足夠的胎兒成長所需營養即可。
胎兒過小過輕≠胎兒生長遲滯
根據統計表比對,當胎兒體重落於平均區間值後10%,或小於同周數胎兒2周以上,稱為「胎兒過小或過輕」。
若是胎兒無法隨周數成長至應有的大小,且合併母體或胎盤疾病,同時影響其他器官發育與健康狀況,造成胎兒體重持續落在過輕區間,便稱之為「胎兒生長遲滯(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
改善方式
陳怡伶醫師表示,若胎兒超音波預估太小、體重偏輕,但其差異未超過2周大小且隨周數增加成長,不屬於病態性狀況,其實孕婦藉由調整飲食,再搭配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與休息,多能讓胎兒順利成長並增加體重。必要時,也可請專業營養師針對個別狀況調整。
如果,胎兒體重差異大於2周,且未隨周數增加而成長,則會先以高層次超音波評估胎兒構造是否異常,以及臍帶、子宮血流灌流阻力是否增加,若懷疑為基因染色體異常便須進一步檢查。她指出,目前子宮胎盤灌流問題,部分可以藥物治療。至於基因染色體異常,及早發現也有助擬定胎兒出生後的治療計畫。
胎兒體重剛剛好「最好」
過去一直有胎兒愈大愈好的迷思,但只要胎兒健康,就算出生時體重較輕,出生後再養也可以順順利利成長,過大反而增加自然產的難度,例如:肩難產、產道裂傷、產後大出血等風險。陳怡伶醫師指出,臨床上,若是「足月未合併其他異常的較低體重寶寶」,一般來說,出生後其精神、活動力、食欲等整體狀況都相當良好。她強調,胎兒體重猶如天平的兩端須保持平衡,剛剛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