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h”是網絡的概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集市」的想法,而 READr Mesh代表的就是「新聞集市」。
新聞在社群媒體興起的這 10 年,已經逐漸從過去的強勢媒體轉為社群媒體的「上架內容」。這也讓新聞工作者除了日常新聞工作,還必須因應社群媒體的各種轉變,將同樣的新聞素材轉化為各種媒材來符合社群媒體的喜愛。例如從文字到圖卡,接著轉成影片、短影音等等。
除了媒材的不斷轉變,被簡稱為「演算法」的「社群媒體推薦演算法」也總是讓各新聞媒體頭痛不已。
約莫 2000 年時,網際網路從協定式網路(Protocol network,可見於《read write own》一書)逐漸進入尾聲,各種通訊協定幾乎都退居第二線,由 http(超文本傳輸協定)一統江湖時,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簡易資訊聚合)曾經讓許多人做為資訊交換的重要規格,此時每個內容生產者都有相同的機會讓有興趣的讀者獲得他們產製的內容,當然也包含新聞。
但是隨著社群媒體佔據人們大多數的上網時間,為了讓使用者多點擊不同的連結,「推薦演算法」成為社群媒體成功的顯學。臉書透過暸解使用者對於哪些內容(標題)會更有點擊動力,並推播更多相關的內容給使用者,來賺取大量的廣告,從此能 Google 並列全球兩大廣告商。
於是,新聞媒體的流量開始取決於社群媒體與搜尋引擎的推薦演算法,廣告費用也開始因為這些改變而大幅下滑。大多數新聞媒體被迫找尋新的收入模式,多數新聞媒體採用「付費牆」與它的各種變形(如部分付費或不同的定價策略);也有不少新聞媒體因為公共性採取了非營利媒體的經營模式、或是媒體跟電子商務並行的方式等。
但除了這些少數的成功方案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可能讓大多數的媒體都能夠受益?而不只是想去要求兩大廣告商要把錢拿出來付給媒體做為上架費?
從資料看起來,在社群媒體刻意降低新聞內容的曝光之後,新聞媒體點閱最高的來源還是來自搜尋引擎、以及廣義的「新聞聚合器」。新聞聚合器除了社群媒體之外,也包含像是 Google News 或是 Yahoo News 這樣的網站。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提供一個生態更健康、並且讓使用者願意使用的新聞集結網站的話,也許讓媒體的生態圈有一點不同的發展。
由新聞媒體共同經營一個新聞聚合網站作為發想,最核心的目標是讓讀者跟內容之間,有一個避免受到干擾的管道。所以這個平台就像是市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自己想要看的內容,而非透過平台的推薦演算法來決定內容的曝光度。
接下來要考慮的則是這個平台要怎麼營運。
先談營收。
廣告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有了廣告這個部份的營收,我們可以確定 Mesh 這樣的計畫是否可行。在內容來源以及讀者使用習慣穩定之後,我們也會嘗試開發其他收益模式。但到目前為止,好像就是另一個 Google News 平台,跟「改變媒體生態」有什麼關係?使用者為什麼會有動力要加入?
先討論媒體端,媒體願意加入這個市集的原因或許會因為媒體屬性會有所不同,但大概可以歸納為:
- 增加媒體官網導流
- 獲得實質利潤分配
- 擴大讀者群,增加曝光度
那麼我們可以先來思考實質利潤分配怎麼進行。
一開始的想像,應該是由媒體共同經營,類似合作社的市集。那麼透過媒體的內容獲取的利潤,如果可以回到新聞(內容)產製者手上,讓媒體可以產製更好的內容來吸引讀者,這個飛輪才能夠轉動。於是我們可以先定義簡單的部分:可以明確知道廣告曝光的貢獻者的部分——例如放在平台文章頁上的廣告,就是讀者受該媒體內容吸引而來,得到的曝光——就把收益留下平台成本費用後,歸回給該媒體。
接下來,市集如果可以吸引人潮,除了進入文章本身閱讀內容之外,會有一些多餘的流量。最簡單的例子就像 Google 搜尋,大家在進入單篇內容閱讀之前,會先瀏覽目前有哪些文章,或是看看其他人都在看什麼,這些流量就會產生另一部份的收益。這部份的收益很難界定到底哪一個媒體貢獻了多少,要怎麼分配呢?
這個問題有點難解,我們先在這裡暫停一下,先回到讀者在這個平台的角色。
讀者在這個平台上主要有兩個角色,分別是閱聽人以及另一種形式的編輯/策展人。
作為閱聽人的角色非常單純,應該不需要太多解釋;另一個角色其實大家也不陌生,只是它比較隱性:當我們每天在社群網路上分享貼文、下註解等等,都是某種「編輯」或是「策展」,也就是引導其他讀者去看你推薦給大家的東西。
經濟學家 Glen Wayl 在 2018 年寫的「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中提出「資料即勞務」的概念,我們在各大社群媒體產生的資料,其實是我們「勞動」的產出。那麼讀者在 Mesh 上的閱讀產生的資料,理應也是一種「勞動」,應該要能分配到收益。
而剛剛提到,除了可以非常明確定義出收益貢獻者的頁面(如文章頁)之外,其他的各種列表頁產生的收益,就可以透過上述原則分配給讀者,並且讓讀者決定這些收益要怎麼分給在這個生態系底下的媒體。
我們在平台上使用「Mesh Point」,使用者可以透過閱讀、編輯/策展等「勞動」獲得點數,再將這些點數贊助他們心目中喜歡的媒體、或解鎖平台上需要付費的文章。而點數在這個平台上產生「閉環」,用來健全媒體內容產製與消費的循環。
閉環可能產生其他問題,可能讓這個平台太獨斷,影響整體的發展。再加上 Mesh 是集市的概念,各家內容的主體性還是在各家自己的網站上,不該反客為主,這個點數系統需要保持相當程度的開放性和互通性,例如,讀者暨可以在 Mesh 上使用 Mesh Points、也要可以在參與集市的媒體網站上使用 Mesh Points。
就技術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不錯的選擇。
大多數人對於區塊鏈的印象大概都是來自加密貨幣,或是詐騙、龐式騙局等等。但單純以技術面來看,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開放的交易紀錄技術,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開放式賬本」。
使用區塊鏈作為點數系統的底層技術,可以讓點數的使用範圍不再限制於 Mesh 的網站或者是 APP,也就是讓 Mesh 從「平台」轉化為「生態系」。因此只要參與的內容提供者在他們自己的網站上連結區塊鏈錢包,那麼使用者就可以在他們的網站上透過點數進行贊助、解鎖文章,或是其他交易。例如使用者可以到新聞媒體的官網上使用點數訂閱媒體內容,或是到獨立媒體的官網進行贊助。甚至不只是新聞,當獨立書店產出的書評加入 Mesh,書店成為內容合作夥伴,那麼使用者就可以使用點數去書店買書。這樣開放性系統的想像就更開闊了。
當然讓讀者透過點數方式去進行收益的重分配,在整體流量慢慢上升、開始有更多收益時,很容易產生其他的分配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多公共財的分配上都曾經考慮過,我們之後再來分享。
READr Mesh 網址: https://mmesh.new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