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延續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培育新一代修復人才,文資處推動「第一期台南市傳統匠師傳習計畫」,邀請登錄台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泥作(土水)保存者呂新義,以市定古蹟西華堂右外護龍為實作學習場域,傳授珍貴修復經驗;歷經近三百小時密集訓練,二十九日發表學習成果和技藝薪火相傳的重要時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該計畫獲得文資局支持,首發課程聚焦於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中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藝「泥作」,發表會文資局長陳濟民也到場見證。
泥作是文資修復關鍵工藝之一,涵蓋多項技術,包括牆體砌築、牆面抹灰、洗石子、磨石子、灰泥線腳及磁磚裝修等,其中抹灰、灰泥線腳與洗石子施作技巧,考驗技師精準度與經驗累積。課程包括實作組與記錄組,前者著重實際修復技能培養,涵蓋修復倫理法規、職業安全訓練及漢式土水作的術科課程,並教授砌養灰池、白灰壁施作、特殊抹刀製作與洗石子翻模技法。
後者則針對文化資產修復紀錄,透過工地現場觀察與紀錄訓練,使修復過程完整保存,為文資修復建立更完善知識體系。計畫主持人陳宛宜表示,此次傳習計畫最大不同為在既有市定古蹟建物上修復與施作,面對真實的挑戰和應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文化局表示,文資修復除技術,更關乎歷史和文化傳承,學員將成為文資修復生力軍,肩負守護歷史建築使命。文資處說,日後將開設大木作和彩繪傳習課程,結合實地案場為教學場域,課程也將發展成教材,建立文資修復完善的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