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性食用過期食品後腹痛、全身無力,確認是肉毒桿菌中毒,目前仍在加護病房。這是今年全台首起肉毒桿菌中毒案例,哪些食物有肉毒桿菌?醫美用的也要擔心嗎?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於記者會時表示,出現今年全台首例肉毒桿菌中毒案例,距離上次出現中毒個案已經時隔4年,判定為散發病例。
患者為南部一名50多歲獨居女性,近日莫名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全身無力、說話及吞嚥困難等神經學症狀。經通報後確認為肉毒桿菌中毒,目前患者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這名女性本身有慢性病且習慣食用過期食品,而肉毒桿菌確實容易出現在過期、變質的食物中,推測可能有關聯,但確切感染源為何仍有待釐清。
肉毒桿菌常用於醫美,為何也有致病危機?
肉毒桿菌毒性強,1公克毒素可殺死100萬人
據食藥署資料指出,肉毒桿菌常分布於土壤、湖水及動物排泄物中,依其毒素特性可分為A~G共7型,在台灣又以A、B兩種毒素型態較為常見。該菌毒性極強,致命率占所有細菌性食品中毒第1位。只要小小1公克的肉毒桿菌素,就能殺死100萬人,因此過去也曾被部分國家視為可用的生化武器。
肉毒桿菌因毒素屬於神經毒,主要侵犯末梢神經,若中毒可能導致患者眼瞼下垂、瞳孔放大、複視或視力模糊、顏面神經麻痺、呼吸或吞嚥困難等。
如果是吃下肚導致,症狀通常會在12~36小時內出現,但也有可能會隔幾天後才發作。過往紀錄統計症狀出現時間最短約為2小時,最長為8天,潛伏期愈短病情愈重,死亡率也愈高。
中毒不一定都是「吃下肚」導致?4種肉毒桿菌感染形式
不過,中肉毒桿菌的毒,不見得都是「病從口入」,也有可能因為傷口接觸等因素導致。
常見4種肉毒桿菌感染形式:
1. 食因型(傳統型):食用遭肉毒桿菌污染的食品而中毒。例如自行醃漬肉品,但殺菌條件與儲存環境不當。該菌多存在於pH值大於4.6的「低酸性罐頭」食品,例如香腸、火腿等肉類加工品與真空包裝豆乾。
2. 腸道型(嬰兒型):蜂蜜及土壤偶爾可能會含有肉毒桿菌孢子,而嬰幼兒腸道免疫尚未成熟,若攝入後可能會因在腸道產生毒素造成中毒。因此,1歲以下嬰兒應避免食用蜂蜜、根莖類副食品,若有需要食用根莖類,須將其洗淨、削皮後徹底加熱才可食用。根據疾管署資料,腸道型肉毒桿菌中毒嚴重程度可輕可重,病程進展速度也快,約有5%的嬰兒猝死症屬於肉毒桿菌中毒導致。
3. 創傷型:同因肉毒桿菌可能存在土壤及湖水等環境,若傷口照顧不當,沾染到受肉毒桿菌污染的泥土,就有可能因二次感染,導致肉毒桿菌中毒。不過,這種原因導致的中毒情形相對少見。
4. 其他型:較容易為執行醫美時施打過多肉毒桿菌,又或是使用非法肉毒桿菌製劑造成。
此外,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訊,肉毒桿菌毒素主要來自3大類食物:
1. 膨脹、生鏽、凹陷或過期的罐頭
2. 未經高溫高壓殺菌的真空包裝食品
3. 家庭自製、民間販售的醃製農產品及肉品等
肉毒桿菌不耐高溫,加熱至100℃即可破壞
雖然與其他細菌毒素相比,平時要因為肉毒桿菌而中毒的機率很低,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方法,可以將中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呢?
肉毒桿菌因不耐高溫,只要加熱至100℃約10分鐘即可破壞。因此,肉類等食品最好充分加熱,以減少肉毒桿菌殘留的機率;罐頭等密封食品如果出現過期、膨脹、生鏽、凹陷或有異味時,應避免食用。
除了不耐高溫,肉毒桿菌在pH4.5以下的酸性環境也無法生存,但肉品、蔬菜罐頭等「低酸性罐頭」普遍酸鹼值無法低於4.5,且須經專業器械高溫殺菌加工,不建議民眾自行製作。另外1歲以下嬰兒也應避免食用蜂蜜,以降低肉毒桿菌中毒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