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症悄悄現蹤!不只美國近來爆出多起李斯特菌症個案,台灣今年也已累計至少24起病例,引發醫界關注。究竟李斯特菌是什麼?感染途徑為何?平時要怎麼預防李斯特菌症?
李斯特菌症是什麼?
李斯特菌是一種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無論在缺氧或有氧的條件下,都可以生存,廣布於自然界的土壤、水域、腐生植物及動物糞便中,適應力極強,可對抗高溫、乾燥、酸性、高鹽等惡劣環境,且對鹽與酒精均具有耐受性。
李斯特菌症則是指患者感染李斯特菌後所產生的感染症,其疾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鑑於國內外陸續出現多起李斯特菌症個案,為強化監測及防治工作,我國已在2018年正式將李斯特菌症列為第四類傳染病,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第44條,病人須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防治措施處置。
李斯特菌感染途徑為何?潛伏期多長?
李斯特菌症主要感染途徑是人類進食時,不慎吃到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未徹底清洗食材,容易將細菌吃下肚之外;生熟食器具未分開使用、生熟食沒有適當分隔,亦可能導致交叉污染。包含未經高溫殺菌的乳製品、即食食品、生菜,以及未煮熟的熱狗、火腿、生魚片、煙燻魚等,都是常見的易受污染食物。
李斯特菌症也可由孕婦經胎盤傳給胎兒,或在分娩時經過受感染的產道,感染新生兒。除了這種情形,李斯特菌症尚未出現其他人傳人案例。
此外,由於李斯特菌症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因此有少數個案,像是獸醫師、畜牧業工作者等,可能會因直接接觸帶菌動物或其排泄物而遭感染。
至於李斯特菌症的潛伏期,通常為21天,但3至70天皆有可能。
李斯特菌吃下肚會怎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所示,李斯特菌症可分為「侵襲性感染」與「非侵襲性感染」,感染症狀及嚴重程度取決於患者的免疫狀況。
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李斯特菌侵害,即使感染也多屬於「非侵襲性感染」,可能出現噁心、上吐下瀉、發燒、肌肉痠痛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
孕婦、新生兒、65歲以上高齡者、免疫力低下者等族群,則較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症狀相對嚴重,且伴隨死亡風險。綜合台灣疾管署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孕婦、新生兒與其他高風險族群的感染症狀如下:
孕婦:大多僅會出現發燒、發冷或頭痛等類似感冒的非特異性症狀,但感染後可能導致流產、死胎、早產或感染新生兒。
新生兒:可能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出現發燒、紅疹、活動力變差等症狀。
其他高風險族群:呈現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膜炎)的相關症狀,例如發燒、頭痛、肌肉痠痛、頸部僵硬、意識混淆、失去平衡感、痙攣等。
延伸閱讀》嚴重恐敗血症!國內爆24例李斯特菌 台大醫黃立民:少吃生食
李斯特菌症如何治療?致死率高嗎?
患者感染李斯特菌症時,通常醫師會依不同感染部位,給予不同療程。一般的腸胃炎,無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或僅需治療約7天即可;如為菌血症,則需進行約兩周的抗生素療程;要是發展成腦膜炎,治療時間會拉長到三周以上。抗生素的部分,以安比西林(Ampicillin)、青黴素(Penicillin)為優先考慮藥物。
雖然李斯特菌症相對罕見,但若未及時診治,可能引發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疾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示警,李斯特菌症致死率高達20%至30%,千萬不可輕忽風險。
李斯特菌症怎麼預防?
李斯特菌症現階段沒有疫苗可供預防。另需留意的是,李斯特菌在冷藏室的4℃條件下依舊可以繁殖生長,因此想要預防李斯特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非常重要,孕婦、孩童、年長者和免疫力低下者更應謹慎選擇並處理吃下肚的食物,降低感染李斯特菌的機率。
進食前、如廁後,確實洗手,保持個人衛生。
注意家中冰箱冷凍、冷藏的溫度是否適切,並避免存放超過70%的空間。
製備生熟食的器皿與砧板需分開,防範交叉污染。
食材建議經過72℃以上的高溫烹煮,以達滅菌效果。
少吃生菜,生吃時務必徹底洗淨。
不要食用未經殺菌、來路不明的牛奶及乳製品。
肉類徹底煮熟,不吃未經煮熟的生肉。
即食食品盡早食用完畢。
瓜果類生長或採收時,可能與土壤接觸而遭污染,應確實洗淨後再分切。
實習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