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續9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讓民眾對大腸息肉聞之色變,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意願也因此升高不少,不過如果檢查前的「清腸」工作沒做好,會大大降低腫瘤偵測率,甚至找不到病灶喔。
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接受《好心肝》雜誌【清腸不徹底,大腸鏡白做了?】諮詢時指出,大腸鏡是發現大腸內息肉的最佳利器,透過軟式內視鏡從肛門深入大腸做檢查,如果發現腫瘤或息肉,就可以立即切片或直接切除。不過,「清腸是否徹底」是決定大腸鏡檢查準確率的關鍵點,如果清腸不徹底,且大腸內的殘餘糞便覆蓋在小病灶(小腺瘤或小型癌)上,醫師無法完整一覽大腸全貌,準確率就會大打折扣。
除了看不清楚外,清腸不夠徹底,也容易使檢查無法完全(到達不了盲腸)、延長檢查時間、增加必須重新檢查的機會,更嚴重的是,一旦發生併發症,處理起來會更加棘手。
大腸鏡雖然是相當安全的檢查,但畢竟是侵入性檢查,難免會有併發症,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穿孔」。萬一不幸在檢查中發生穿孔時,腸道內是相當乾淨的狀態,或是充滿糞便的狀態,結果會有極大的差異。大腸內若還有糞便,會經由穿孔處噴出到腹腔,使得腹腔受到汙染、感染,通常也免不了開刀清洗腹腔的下場。反之,如果因切除息肉時所發生的小穿孔或裂傷,如果清腸狀況良好,可以用內視鏡以止血夾縫合觀察即可,免除大手術。
3天前開始「低渣飲食」
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前3天,就要開始嚴格執行「低渣飲食」,降低腸道中的食物殘渣,可以使檢查前的清腸藥效果大增,避免病灶因被糞便覆蓋而無法仔細觀察,也讓大腸鏡檢查的過程更為順利。
低渣飲食的原則為:
- 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但避免攝取會在腸道內留下多量殘渣的食物。
- 選擇嫩肉、精緻的五穀根莖類、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煮熟的低纖維蔬菜、水果等。
- 避免刺激性、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忌食牛奶及奶製品。
- 採用可使食物質軟的烹調方式,避免油炸、油煎。
- 增加水分攝取,防止便秘。
受檢前5-8小時喝藥清腸效果最佳
另外,喝藥的時間對清腸的效果影響極大,目前美國和歐洲的主要醫學會都建議受檢者要在檢查當日(檢查前的5到8小時)一次喝完,或分兩次服藥(檢查前一晚喝一半的量,檢查當日上午再喝另一半),可以大幅改善清腸效果,增加重要病灶在大腸鏡檢查時被發現的機會。為此如果檢查時間是安排在上午,受檢者必須檢查當天清晨4、5點就起床喝藥,有些民眾因此感到十分不便。但為了檢查品質著想,如此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因為喝完清腸藥後,藥水會迅速流過小腸進行大腸的洗滌,大約在服藥後5到8小時會達到最乾淨的狀態,過了這段時間,小腸壁黏附的食物殘渣(也是糞便)又會陸續掉落至大腸,逐漸汙染、覆蓋大腸黏膜表面,清腸效果就不如預期了。
服用清腸藥後,約一段時間後會開始有便意,陸續排空腸道內的糞便,一直到解出透明淡黃色的液體,代表清腸已達可以進行大腸鏡的程度。如果在馬桶內仍看到鬆散的糞便,意謂著腸道內仍有糞便,若在此時進行大腸鏡檢查,視野也不會好。
有些民眾可能會疑惑,不能檢查前灌腸就好嗎?為何要這麼麻煩?其實一般的灌腸無法完整清除大腸內的糞便,頂多只能清掉肛門附近的糞便而已,所以3天的低渣飲食與清腸藥的使用缺一不可。
檢查當日,當醫師發現受檢者的清腸不徹底,即使大腸鏡進入腸道,也因腸道被糞便遮蔽無法準確探查,大概就只能宣告失敗,擇期再做。這樣的結果都不是醫師、受檢者所樂見的,因此,清腸之於大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我每年都會自費健檢,大腸鏡檢查需要每年都做嗎?
A:如果大腸鏡檢查的品質很好,也沒有發現息肉等異常情形,無需每年做,約5年做一次即可。但若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就發現息肉等異常狀況,接下來做大腸鏡檢查的頻率就要與醫師討論。例如若有大顆息肉,經切除後,建議1~3年就要再做一次大腸鏡。
Q、無痛大腸鏡跟一般大腸鏡的檢查準確度一樣嗎?
A:無痛大腸鏡和一般大腸鏡,雖然基本的差別在於有無「麻醉」,但以往大腸鏡讓人最害怕的,就是「痛」,當大腸鏡在腸道中遇到轉彎處,或是越深入腸道時,患者常會痛得唉唉叫而扭動身軀,後來出現「無痛大腸鏡」,就是在檢查前給予麻醉,就檢查準確度而言和一般大腸鏡應該是一樣的,只是不痛了。惟若疼痛太厲害病人身體有移動或振動時,可能會影響檢查準確度。至於疼痛程度,除病患自身忍受度外,也與醫師的經驗與技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