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Monica,目前在倫敦擔任商業分析顧問(Business Analyst,簡稱 BA)。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倫敦「日薪兩萬(新台幣)以上」背後的秘密。
首先我會從英國盛行的「合約制」工作說起,再來會帶大家了解是什麼樣的挑戰,會讓倫敦的企業願意祭出一天折合新台幣 2 萬元的高薪,僱用一個商業分析師?另外也會介紹商業分析師能為公司帶來的好處、主要的工作內容等。
或許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在做商業分析的工作,而且絕對有潛力讓薪水三級跳:
英國盛行的合約制僱員(Contractor)
在台灣與許多亞洲國家,加入一間公司長期服務的唯一方式,似乎就是成為該公司的「正職」(永久)僱員;一般人對「短期派遣」、「約聘」工作的印象,也大多還停留在附加價值與起薪均較「正職」為低的工作上。
然而在英國,除了加入公司成為永久僱員之外,還可以透過簽訂合約的方式,與公司商議固定的日薪或時薪,加入公司。根據公司不同專案的需求,一開始合約的期限大多從 3 至 6 個月起跳,長則可達一到兩年。甚至有位跟我共事過的合約制 BA 因為表現優異,在一間公司連續服務了 7 年的時間。
你可能會問,透過「合約制」招人對公司的好處是什麼?
第一:快速獲取專業技能。對公司來說,若企業在執行某個特別的專案,需要特定技能的人才協助專案執行,但在公司內部缺乏相關經驗的員工,人才養成亦曠日費時,這時透過合約制僱員,可以針對專案所需找到市場上有相關經驗的人才,減少公司的摸索期。
第二:成本考量。上述專案若透過知名顧問公司、請業界頂尖專家來協助,往往費用不斐,一天的成本經常超過 £1000(約 4 萬元新台幣)以上甚至更高。相對來說,聘請合約制人才,視對方的經驗能力與公司需求,議價空間較高。
根據筆者經驗,依倫敦不同產業、公司的預算,與僱員本身的經驗而異,合約制的商業分析師在零售產業一天的「日薪」可達税前 £400–600 (約新台幣 1.6 萬到 2.4 萬)不等;若在金融業,「日薪」在稅前 £600-£800(約新台幣 2.4 萬到 3.2 萬)區間更是稀鬆平常。
透過獵人頭公司的媒合,合約制的招募速度如今驚人地有效率,時常在一週內就可以從面試到簽約全部搞定,馬上上工。
第三:協助公司快速擴編。舉英國東倫敦的流行品牌 AllSaints 為例,在 2010 年被私募基金公司(Lion Capital)收購後,運作方式就從以設計師 / 創辦人為主的「家庭式經營」,進入極速轉型的時期——董事會因此決定投入鉅額資源,透過數位科技部門協助企業轉型與市場拓張。
當中涉及的專案項目自是五花八門,包括:自行開發的 ERP 系統、後端存貨管理系統與協助採購所需的採購經銷系統;到前端的電子商務網站優化、 checkout 流程改造,與新的電子商務平台合作開新網店、與支付系統對接、客戶管理系統升級⋯⋯等等。極速擴張下,該品牌光是數位科技部門,在一年內就從 50 人增長到 100 人以上。由於這些工作很多屬於「階段性工程」,因此由專業的「合約制」員工來規劃執行更為適合——當時該公司內部,合約制與永久職員工的比例就一度高達 40 : 60。
第四:合約有彈性,可依專案需求增減人員。合約制的期限相對「永久職」有彈性,根據公司與專案的需求,如果公司政策改變,或者發現人員不適任,公司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解除合約(通常通知期限為一到兩週)。不過,除非僱員在合約期間表現非常差,否則大部分的時候公司都會主動續約,直到案子圓滿結束為止。
也由於表現績效相當重要,合約制的僱員大多都練出相當成熟與專業的態度,對待平常共事的同事與上司就如同對待客戶一樣,有求必應。公司也不需要為合約制的僱員規劃職涯、評估績效以及分紅等,更不用擔心若公司在營運不佳時裁員,所要面對的「社會壓力」。
第五:減低營運團隊負擔。由於僱用期限有彈性,公司可以在極短的時間針對專案與產品需求,組成一支由具備各種專業經驗的菁英團隊,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率的執行計畫——由於有專案團隊的支援,正職營運團隊可在專案進行中給予一定的協助,但仍能將主要重心放在日常運營上。
商業分析師做什麼?
很多朋友都問過我,到底商業分析師的工作做什麼?一般來說,大家的印象都跟前期市場分析、數據分析與企劃較相關。
其實,不僅前期市場與策略分析,更多時候,商業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 、又稱 BA)是在前期策略與企劃制定完成後,實際加入專案團隊、協助專案經理與公司了解需求、制定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資訊科技(IT) 部門通常隸屬公司內部部門。但若是在各大企業 IT 部門的「乙方」如軟體供應商、服務商工作的 BA,多數時候是跟客戶的 BA 或 IT 部門進行對接與溝通,才能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
根據不同的案子與所需經驗與技能,BA 所牽涉到的領域與專長也非常廣泛,例如以下五大常見種類:
五種常見商業分析類型
- 成長型(Growth):以業務增長為目標,進行商務開發與升級,如建立網站與APP、透過各部門業務的優化,協助增加公司營業額與用戶等。
-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on):公司進軍海外市場時,需要進行如內部網站升級、建立多國語言介面、與第三方系統對接等等,或協助開發當地常用的支付系統、客戶管理系統等。
- 軟體相關(software):如公司決定升級 ERP 系統,協助對外採購或自行開發內部新系統。
- 數據型(Data):協助公司透過數據分析了解目前營運狀況,與尋找潛在改進空間等等。
- 硬體相關(Hardware):公司進行電子設備與系統升級,需要籌備與規劃細部需求,如 POS 系統,資訊系統升級等等。
在專案與產品開發的前中後期,BA 的任務與所需技能也不盡相同:
在前期,BA 通常會花更多時間了解專案的目標並進行溝通,了解「誰是這個專案的利害關係人」——如果執行的是 B2B 的專案,便需要了解內部現階段的運作流程、可改善的痛點,採集各部門的需求,並制定優先順序等;如果是 B2C 的專案,除了蒐集內部需求外,更需要透過各種訪談、測試與分析,了解消費者真正的需求。
通常,專業的 BA 會透過流程圖(AS-IS TO-BE Process)與各方溝通。此時 BA 扮演的是企業內各部門的「翻譯官」與「守門員」角色:從將各部門蒐集來天馬行空的「願望清單」中,理出真正有價值的需求;並協助不同部門彼此更對齊目標、增加運作效率(如專案開發相關軟體、評估外部供應商與所需的新系統、將相關部門流程串連起來等等)。
BA 的工作內容,因公司需求而異
根據公司需求與 BA 本身的專長,有些 BA 會與前端的業務部門合作更加緊密,善於溝同協調與談判,協助流程優化與需求分析,並將相關的數位與科技類需求,帶回科技部門進一步作技術性上的分析;有一些 BA 則與科技開發團隊的合作更加緊密,同時對系統、軟體與編輯程式碼有相當的了解——這一類的 BA 更多時候會被稱為「系統分析師」(System Business Analyst)。
在業界,單看職稱通常就可以約略了解工作的屬性,不過由於 BA 所需技能與含括的範圍極廣,多數時候還時需要看所屬公司對 BA 工作內容的制定與期望,才能了解具體工作的範圍。
公司對「商業分析師」了解不一時,主動出擊彰顯價值
由於「商業分析師」(BA)這個角色,是近十多年才開始較為盛行的新興職務,因此有些中小型、剛在企業轉型起步階段的英國公司,也才剛開始了解商業分析師的「好用之處」而已——這時,BA 可透過對自己工作的理解,更積極地彰顯自己的專業價值。
舉我自己最近的經驗,2019 年前我的工作,是協助英國老牌百貨福南梅森(Fortnum & Mason)建立他們第一個海外旗艦店——可以想見,整個企業各個部門都對這件事高度重視,也各自爲這個新店籌備作準備。
當時主要的挑戰,在於大家都覺得在各自領域準備已相當完全,但每一到「跨部門溝通」時,就會發現成效不彰:一來是因大家業務繁忙,二來也沒有立場或時間「過問」與「追蹤」太多其他部門的規劃細節。再加上(公司內部的)專案經理、主管們又要維持日常營運,又要掌管專案進度、風險與人員規劃等,一根蠟燭兩頭燒,往往沒辦法顧及太多解決方案的討論。這對當時已經嚴重落後的專案進度,更是雪上加霜。
於是在我加入團隊後,先透過各部門訪談,努力穿針引線、居中協調,讓大家聚在一起討論、規劃、制定流程。結果除了專案進度順利提升外,也大大地改變了公司主管們對「合約制商業分析師」的刻板印象,不再認為商業分析師就只是負責與系統相關的溝通(這在前面介紹過,是傳統「系統分析師」的工作內容)而已。
從此在這家公司,只要涉及跨部門溝通,討論較複雜並牽涉分析流程與評估方案的重要會議,都會看到我的身影。
「自我評量」:你適不適合成為一位專業 BA ?
「日薪 2 萬+」或許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其實要走到這一步,需要的技能和心理素質並不少;另一方面,很可能你的公司目前沒有「商業分析師」這個角色,但其實你早已經擁有 BA 的 DNA,正運用著各種商業分析的技能,替公司分析解決問題。
想知道自己在職場上,是不是已經具備了「運用商業分析技巧,協助公司定義問題、研究、分析與與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嗎?或許你目前雖然正掛著其他頭銜,但早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商業分析師了呢!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不到 30 歲年薪 700 萬,更重要的是他從不吝於分享──許詮的故事
●工地勞工年薪破 400 萬新台幣,比白領經理還高──反思台灣勞權的未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明 首先,你需要一筆錢飛去倫敦
2020年09月25日13:48
Dreams Come True 記者是想說 日領2萬實在是低調又樸實無華嗎?
去看看生活在下水道的遊民,別再靠腰
2020年09月25日10: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