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為什麼叫做「梅雨」?一篇看懂成因與命名由來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2019年05月02日02:19 • 發布於 2019年05月02日02:19 • 編輯中心 / 綜合報導

每年 5、6 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天氣總是陰雨連綿、久雨不晴,午後甚至還經常會有間歇性的對流雨,空氣相對潮濕,導致東西很容易發霉,不過,究竟為何命名為「梅雨」呢?又為什麼會產生梅雨?以下帶您來了解!
根據《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上的文章指出,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在大陸江南梅子成熟之際,總是會碰上好幾個禮拜的間歇性對流雨,而且忽晴忽雨,非常不穩定。因為這樣的天氣都發生在黃梅成熟時,所以才稱為「梅雨」。
至於為什麼會有梅雨?該文章解釋,由於東亞在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於 5、6 月春夏交替之際,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時,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逐漸增強、並向北推進。此時勢力相當的北方冷氣團與南方暖氣團在華南至台灣一帶交會,形成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因為梅雨通常都發生在黃梅成熟時,因此稱之為「梅雨」。(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在鋒面帶上,較重的冷空氣由下方切入推擠、使熱空氣必須往上抬升,因此氣流相當不穩定,加上鋒面帶上擁有充沛的水氣,所以容易導致中小尺度對流一個接一個發生,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或造成劇烈天氣現象,像是局部性大雨、豪雨、甚至時有強風、雷電、冰雹等。滯留鋒面初期在華南、台灣附近徘徊,而後北移至長江流域、隨後影響日本、華北、韓國等,所到之處都可能帶來強大的雨勢,甚至造成災情。
該文章也提到,梅雨是僅次於颱風的重要降水來源,為台灣一年提供約 30% 的降雨量,但梅雨季時因為易有持續性降雨或豪大雨,常引發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例如山區發生落石、坍方、土石流、山洪爆發,低漥地區淹水等,或因為雨太大,導致能見度降低,因此,出門在外需時時注意安全,並避免在山區逗留。

▲滯留鋒之冷暖氣團關係圖。(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此外,該文章提醒,梅雨期長時間持續的陰雨天氣,使空氣潮溼,物品容易發霉,民眾在這段期間應注意保持居家乾燥,以免影響到身體健康。每年梅雨期內,平均會有 4 到 5 道梅雨鋒面影響台灣地區,當一道鋒面過後、另一道鋒面抵達之前,會有幾天晴朗天氣,但持續的時間長久或短暫都不一樣,有時鋒面接二連三而來,幾乎無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時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
該文章更說,「梅雨季就像個陰晴不定的小孩,挑戰著我們的耐心,但只要我們隨時注意氣象局最新天氣訊息,做好防雨防災的應對措施,就能以平常心度過梅雨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2
  • 매드독
    小學不是有說過嗎?現在不是好幾年一貫?還不知道?
    2019年05月02日22:52
  • Bob
    叫滯留鋒面雨還比較貼切
    2019年05月02日11:0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