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燈會的多元文化燈區中,有一件特別而且巨大的茶籠花燈作品,名為「盛·交會·共食的光」,讓人驚喜的是,光影交錯之間還能聞到茶香四溢,走進燈內,不僅能欣賞精緻的竹編工藝,還能圍坐品茗,觀賞茶湯的色澤隨著燈光,呈現出不同的層次變化。
用力破開竹子,藝術家羅聿綺,以焙茶用的茶籠為設計靈感,結合竹編工藝圍出圓柱空間,做出一個立體大花燈。
藝術家 馬耀武道:「這個外圍的編織,它是一個、一個交疊編,我們首先就是用竹子,當作每一個的立柱,那立柱是要讓我們橫向的竹子,互相地交疊,我們這個面會非常地堅固。」
四位來自不同族群的藝術家,各從個人的飲食經驗出發,交織出對茶的無限想像。
藝術家 黃子儇:「在這樣子的茶簍造型的外面的編織工藝,我們可以怎麼讓它變得有趣跟精彩,那回到空間的部分呢!就是在陸地的這個動線,就是觀眾可以圍著外圍去觀賞。」
夜幕低垂點燈後,巨大的茶籠緩緩亮起,從外欣賞是低調樸實的花燈,而往內走還有彩蛋。
記者 許儷齡:「現在就跟著記者的腳步,進入這個偌大的茶籠裡,點燈後,地上就能看到映照的美麗光影變化,走進內部還有實際的茶席活動。」
「來食茶。」
藝術家 羅聿綺:「民眾進來其實就是可以從,我們喝茶的時候,看到那個茶色跟光影之間的一個變化,因為我們的每一個茶具的下面,它其實都有燈,所以它們每一個茶具其實就是一組小燈。」
民眾 彭先生:「我一進來就聞到這個香味,好香喔!」
茶香瀰漫燈影間,味覺與嗅覺交織出沉浸式體驗,從茶色變化到燈光映照,每一口茶都讓人感受到光影的層次變化。
藝術家 羅聿綺:「它看起來很像是我們晒茶的一個晒簍,對!然後也有一個竹蓆,那它其實這個情境就是想要讓大家,從一個茶簍到晒茶,然後最後到品茶的這個階段。」
桃園市客家局局長 范姜泰基:「茶是我們桃園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所以這件花燈就是,讓我們參觀的遊客你可以欣賞花燈,以及可以實際去體驗,我們桃園不同的茶的文化。」
在燈光和茶香間展開感官對話,這不只是賞燈,更是一場浪漫深刻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