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現實挑戰與法規限制 無包裝商店營運困境

大愛新聞
發布於 09月15日11:00

您如何實踐永續生活呢?出門買東西自備購物袋、或是避免選擇過度包裝商品,都是減塑的方式,但近幾年也流行,從源頭減少包裝垃圾的「裸賣商店」,鼓勵客人自備容器來購物,從五穀雜糧、果乾、香料、到日用品都有,秉持「用多少、買多少」的理念,不過這樣的消費型態,也面臨挑戰,像是產品價格較高、商品保存,需要投入心力,而食品上頭的標示,也因為法規,需要清楚標示,也考驗商家細心程度,不過無包裝商店,在國外也有不少成功案例,更凸顯減塑在環保、永續的重要性,是全球關注議題,至於如何在台灣成功發展、立足,還需要時間來慢慢推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按照自己想要的份量,通通裝進自備的容器裡面,不只是豆類,你想到的各式雜糧、果乾、清潔用品,在這裡都是"無包裝販售"。

無包裝商店店長 邱小姐:「用多少買多少的情況下,可以讓家中的容器循環,也可以不再造成剩食的浪費,慢慢地建立客戶,跟讓社區知道我們的存在。」

創辦人七年前,意識到包裝、剩食的浪費,店家在每個品項,清楚標示,產地、保存期限、還有來源說明,整齊擺放在貨架上,處處把關,產品完全透明,為了要讓消費者安心,破除食安疑慮,不過想要經營無包裝商店,處處是挑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無包裝商店店長 邱小姐:「(過去)因為剛好禁止使用塑膠吸管,所以民眾的環保意識稍微提升,然後我們中間兩年因為疫情,所以我們的環保意識又降低。」

像這樣的無包裝商店,外國也很風行,但以台灣來說,全盛時期有30多家,這幾年卻有不少店家,因為風俗民情、消費習慣,敵不過現實考量,陸續退場。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吳碧霜:「裸賣商店 可能透過一些教育,或者是活動 去慢慢地, 去影響 它的支持者,德國的一些店家,它其實有一個很完整的,租借的這個機制 你來(商店),也許你沒帶(容器),那我租借給你。」

無包裝商店店長 邱小姐:「我們有提供3塊錢的不織布袋,然後不織布袋的話,回家可以當作滷包袋,或是洗米袋然後也有民眾發明,當作肥皂的那個袋子。」

包裝可以重複使用,也讓消費者自備容器,簡單的小動作,盡可能減少包材數量,因為常見的包裝商品,一年至少產生18億件垃圾量,可以塞滿4千多輛垃圾車。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吳碧霜:「大家也是會希望 我在採購上面 ,是不是 可以就近去減少一些,就是生活的成本,那如果裸賣商店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一個平衡,讓民眾更願意去採買這些食物,他價格可以逐漸去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