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牛魔王家族:《西遊妖物志》選摘(2)

風傳媒
更新於 2023年08月21日21:10 • 發布於 2023年08月21日21:10 • 趙爽
牛魔王第一次出場是在「大鬧天宮」段落中的「七魔王結拜」。(示意圖)

按照和神、仙、佛的關係,《西遊記》中的妖精分兩種,一種是神仙家的坐騎、寵物、童僕甚至乾舅舅等,總之跟神或仙或佛有關,大聖舉棒要打,救駕的一定會趕到,跟好萊塢類型片一樣準。還有一種是純草根或者說純野生動物,不和任何神、仙、佛沾親帶故,可就是豪橫,就是要吃唐僧肉;甚至,連唐僧肉都懶得吃,就為賭一口氣。這個,自然非牛魔王及其家族莫屬。

牛魔王第一次出場是在「大鬧天宮」段落中的「七魔王結拜」。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之後,請六位魔王「哥們兒」喝酒,說哥哥們也都自稱大聖吧。第一個回應的就是牛魔王:「賢弟言之有理,我即稱作『平天大聖』」。在取經故事中,牛魔王和他的家族時隱時現,出現多次:兒子紅孩兒,出現在號山火雲洞,被觀音菩薩收為善財童子;弟弟如意真仙,出現在女兒國城外的解陽山,孫悟空為取落胎泉水和他周旋了一番;家族大戲是「三調芭蕉扇」,牛魔王本人、他的妻子鐵扇公主、小妾玉面公主都出場了;餘波則是亂石山碧波潭,萬聖老龍和九頭駙馬是牛魔王的朋友(此段在「九頭蟲」部分分析)。在《西遊記》中,這樣「彼此聯絡有親」的妖精家族,牛魔王家算是獨一份兒。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先來解決一個問題,牛魔王,到底是哪一種牛呢?

黃牛?水牛?

牛被馴化成人類的夥伴,大約是在八千多年以前。那之後,這種動物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遊牧民族享用牛肉、乳製品,農耕民族靠它耕田、負重,所以在很多國家的神話系統、民間傳說中,都有牛的故事。故事中的牛,有的很神聖,有的很邪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古希臘神話裡有個著名的「歐羅巴」的傳說:眾神之王宙斯曾經變成一頭公牛,將腓尼基公主歐羅巴拐騙到大海對岸一塊陌生的大陸,這塊大陸後來就以歐羅巴的名字命名,即歐洲。

另一個克里特島米諾斯怪牛的故事,講的是一張牛頭人身的怪物藏身迷宮之中,每年要吃七對童男童女,直到英雄忒休斯破解了迷宮之謎,殺死了怪牛。

印度教奉牛為神,有不殺牛的習俗,牛在大街上隨便溜達算是街景之一。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牛在印度都被叫作「神牛」,只有長著一個高聳的類似「駝峰」的「肉瘤」、大名「瘤牛」的母牛,才被奉為神牛。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坐騎是一頭白色公牛——南迪;而濕婆神的妻子杜爾迦女神,則殺死過一頭作惡的怪牛。

在西周甚至更早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養牛了。依照我們以前在歷史課本中學到的,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對生產力的提高起著特別關鍵的作用。牛在耕地之外還負責拉車,古代的馬匹一向都是稀罕物,所以在農耕地區,普通人主要坐牛車(很晚之後,驢、騾開始普遍使用,牛車才逐漸減少)。

好吧,不是要講歷史課,而是要說明,在中國的農耕地區,牛主要是「役用」的(個別遊牧民族統治的王朝除外),所以傳統的中國牛,也都是力量型的,這倒是符合牛魔王的整體形象設計——個頭大,力量足,所以叫「大力牛魔王」。

在「三調芭蕉扇」中,老牛與孫悟空鬥法,最後現出本相,是一頭大白牛:「頭如峻嶺,眼若閃光。兩隻角,似兩座鐵塔。牙排利刃。連頭至尾,有千餘丈長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這副長相顯然有想像的成分,單說這「牙排利刃」,就跟普通的牛不同——牛為草食動物,而且是反芻動物,所以牙齒都是「板牙」,以方便磨碎草植,並沒有鋒利的犬牙,何來「利刃」?至於「兩隻角似兩座鐵塔」,的確是很厲害的武器,「你看他東一頭,西一頭,直挺挺,光耀耀的兩隻鐵角,往來抵觸;南一撞,北一撞,毛森森筋暴暴的一條硬尾,左右敲搖。」我們可以由此猜測一下牛魔王的「原型牛」。我國的牛就那麼幾大類,基本上是南方水牛、北方黃牛,還有青藏高原的犛牛。單就這直直的鐵塔一樣的牛角造型來說,牛魔王應該跟黃牛比較接近。不管哪一種牛,都有著好鬥的天性。南方、北方都有很多

地方有鬥牛的傳統,牛一旦鬥紅了眼睛,不分出個勝負來,絕不甘休,這就是俗話說的「認死理兒」,一條道兒跑到黑。牛魔王家族的故事中,核心也是這個「牛脾氣」。

「老牛家」的臭脾氣

牛魔王在「大鬧天宮」段落中只露了一個小頭兒,到了取經「正片」中,「老牛家」第一個正式出場的是紅孩兒,他也是孫悟空和「老牛家」結仇的起因。

先說說紅孩兒。這個「牛孩兒」真不是一般地「牛」。名字就很牛——「聖嬰」,不是「聖人的孩子」,而應該是「大聖的孩子」,因為牛魔王自稱「平天大聖」。給孩子起這麼個名兒,說明——他太拿這自封的「大聖」當回事了。

「聖嬰」是「牛孩兒」,更是個標準的「熊孩子」。且不說變成被強盜綁架的小孩子騙唐僧上鉤一事,單說唐僧被劫持後,孫悟空情急之下一路棒子「打出一夥窮神來」,窮到什麼程度呢?「披一片,掛一片,裩無襠,褲無口的」,這些窮神居然是號山的當方山神土地,是被「聖嬰大王」折騰成這樣的:「『爺爺呀,只有得一個妖精,把我們頭也摩光了;弄得我們少香沒紙,血食全無,一個個衣不充身,食不充口,……常常的把我們山神、土地拿了去,燒火頂門,黑夜與他提鈴喝號。小妖兒又討甚麼常例錢。』行者道:『汝等乃是陰鬼之仙,有何錢鈔?』眾神道:『正是沒錢與他,只得捉幾個山獐、野鹿,早晚間打點群精;若是沒物相送,就要來拆廟宇,剝衣裳,攪得我等不得安生!』」依照「妖仙」的標準來看,三百歲的紅孩兒還是個「未成年妖精」,他這種蠻橫欺人、變相收「保護費」,還帶有一定的惡作劇成分,而從後面的故事來看,他顯然是有樣學樣,跟大人學的。

解陽山破兒洞落胎泉,原先是女兒國一處很重要的「公共資源」,自從紅孩兒的叔叔如意真仙來到,就將泉水占為私有,成了他勒索別人的「本錢」:「但欲求水者,須要花紅表禮,羊酒果盤,志誠奉獻,只拜求得他一碗兒水哩。」

紅孩兒的母親鐵扇公主,也拿著芭蕉扇做生利的寶貝:「我這裡人家(火焰山周圍的居民),十年拜求一度。四豬四羊,花紅表裡,異香時果,雞鵝美酒,沐浴虔誠,拜到那仙山,請他(鐵扇仙)出洞,至此施為。」所謂「施為」,就是扇上幾扇子,讓火焰山的火暫時熄滅,好讓農家好歹有點兒收成。

牛魔王的小妾玉面公主,仗著老爸萬歲狐王留下的巨額遺產,也蠻橫得很。孫悟空假稱是鐵扇公主差來找牛魔王的,大小姐登時就不再裝優雅(什麼「嬌嬌傾國色,緩緩步移蓮」),破口大罵起來:「這賤婢,著實無知!牛王自到我家,未及二載,也不知送了他多少珠翠金銀,綾羅緞匹;年供柴,月供米,自自在在受用,還不識羞,又來請他怎的!」再怎麼說,鐵扇公主是妻,玉面公主只是妾,卻敢如此撒潑,所以大聖忍不住替鐵扇公主罵了幾句:「你這潑賤,將家私買住牛王,誠然是賠錢嫁漢!你倒不羞,卻敢罵誰!」

牛魔王的家人都是一副刁蠻霸道,仗勢欺人的「地頭蛇」嘴臉,這與牛魔王這位「家長」的縱容是脫不了干係的。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

鐵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原配夫人,從「羅刹女」的稱號來說,樣貌應該也是極美的(稍後將會論述),又擁有芭蕉扇這樣一件功能強大、能夠不斷「賺」來供養的寶貝,還生了兒子紅孩兒,這老婆已經算不錯了。可是,玉面公主的百萬家私和青春美貌一擺在眼前,老牛立即變心,甘願去做人家的上門女婿,「他這向撇了羅刹,現在積雷山摩雲洞,……久不回顧」。牛魔王自己的家長形象維護得不好,也就沒有底氣去管理和約束家人,只能任其蠻橫了。這樣橫行霸道慣了的一家人,一旦被「冒犯」或者自認為被「冒犯」了,那就是件了不得的事。

紅孩兒被觀音菩薩用「金箍兒」收了做善財童子,過程中雖然吃了苦頭,不過從「妖」變「仙」,用孫悟空的話說,「實受了菩薩正果,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與天地同壽,日月同庚」,也算是歪打正著,得了天大的好處。但是他家的人,似乎被氣得不輕。

如意真仙說:「這潑猢猻!還弄巧舌!我舍侄還是自在為王好,還是與人為奴好?」

鐵扇公主說:「你這個巧嘴的潑猴!我那兒雖不傷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幾時能見一面?」

牛魔王說:「那潑猴奪我子,欺我妾,騙我妻,番番無道,我恨不得囫圇吞他下肚,化作大便喂狗……!」

話說得真狠。但是,紅孩兒已經在觀音那裡有一段時間了——「號山」和「火焰山」之間,隔著黑水河、車遲國、通天河、女兒國等,從事發到唐僧師徒走到「火焰山」,怎麼說也有幾年了,為什麼不見他們這些「親人」組團去南海要人呢?而且本來把「未成年」的紅孩兒安排到離家那麼遠的號山去鎮守,就有點不合乎常理——再強調一遍,三百歲在妖界真的不算大啊,黑熊怪的鄰居、凡人金池長老得了些養生法,還活了二百七十歲呢。

話說很多熊孩子剛學會組織語言的時候,常會在不滿時抱怨一句:「有你們這麼當爸爸媽媽的嗎?」所以,讓「老牛家」的臭脾氣「飛」一會兒,這問題倒是先來問問鐵扇公主和牛魔王。

是親生的嗎?

哈,答對了,「我們」的確不會當爸爸媽媽,因為「你」不是「我們」親生的。

不開玩笑。早期取經故事中的「紅孩兒」,的確不是牛魔王、鐵扇公主這兩夫妻「親生的」,而這「兩夫妻」,原本也不是夫妻。有點繞?我們先來說說「紅孩兒」的原型故事「鬼子母揭缽」。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印度教,後來被佛教所吸取。鬼子母,又稱「母夜叉」,原為一惡神,有五百個兒子,每天要去捉人間的小孩來吃。後來佛用一個缽盂將鬼子母最小的一個孩子「賓伽羅」扣住——就像如來用缽盂將假美猴王六耳獼猴扣住那樣,鬼子母向佛哀告,佛於是借機勸化她說,我扣住你的一個孩子你就急成這樣,你每天捉別人的孩子來吃,於心何忍?鬼子母聽了教化,從此不再吃人,後來成了佛教的護法天神之一。

宋元時期,有不少話本小說、戲劇以鬼子母的故事為題材,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中,鬼子母的這個孩子名字叫——「愛奴兒」(詞意約同於「親愛的寶貝」)。鬼子母作惡吃小孩,「愛奴兒」也不消停,他變成林中小孩向唐僧師徒求救,趁機攝去了唐僧。佛祖正好想降伏鬼子母,於是就用缽盂扣住了「愛奴兒」,鬼子母只好皈依。而「鐵扇公主」也是雜劇《西遊記》中已有的角色,劇本中芭蕉扇、火焰山都有,只不過鐵扇公主是「單身」,既沒丈夫也沒孩子。

到了小說《西遊記》中,「鬼子母揭缽」的情節整個被拿掉了,「愛奴兒」變成了「紅孩兒」,捉唐僧的故事保留了下來。不過,這麼一個「小妖精」得給他安排父母才合理,於是,雜劇《西遊記》中「單身」的鐵扇公主被選中,做了小說《西遊記》中「小妖精」紅孩兒的母親,這樣既給後面「三調芭蕉扇」埋了一條「導火索」,順便還可以送給「紅孩兒」一樣新本事——在「火焰山」煉成的三昧真火。

「紅孩兒」的這位「新媽媽」,還保留了「鬼子母」一點兒痕跡的,即「鐵扇公主」的另一個名字——「羅刹女」。「羅刹」是印度傳說中的一種食人惡鬼,男羅刹奇醜無比,女羅刹則美豔如花——所以我們前面會說鐵扇公主的樣貌應該也是很美的。記得嗎?「鬼子母」還有一個別名是——「母夜叉」。「母夜叉」和「羅刹女」在印度佛教中是相互敵對的兩個「物種」。「夜叉」,別名「藥叉」,對人懷有一定的善意,而「羅刹」是純粹的食人族。但是,這兩個名稱傳到中國以後,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沒那麼大了,大家經常兩詞連用,來形容兇神惡煞的女人(一般不是指容貌,而是指行為、態度)。所以說,給紅孩兒的「新媽媽」鐵扇公主起名「羅刹女」,就是為了拐彎抹角地紀念一下他的親媽媽「鬼子母」。

「紅孩兒」這名字也有來歷。在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畫當中,鬼子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貴婦形象,身旁偎依著一個紅衣小孩,正是那時代最常見的孩童打扮。自從「皈依」佛門並且傳到中土之後,鬼子母逐漸演變成了類似於「送子觀音」一樣的孩童保護神形象,她的孩子,自然也從佛教故事中的「賓伽羅」、雜劇中的「愛奴兒」,變成了外表普通的孩童形象「紅孩兒」,而「紅」字又和「三昧真火」很搭。

其實,「鬼子母」在小說《西遊記》中也出場了,就是孫悟空去落伽山請觀音來幫忙降伏紅孩兒的時候,落伽山這邊迎接他的是「二十四諸天」,而到潮音洞向觀音菩薩通報的,就有「鬼子母」。「諸天」大體上就是「諸位天神」的意思,佛教有「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之說,「鬼子母」皈依之後,在「二十諸天」中排名第十五位。小說特意把護教諸天安排在觀音菩薩這裡,又讓觀音菩薩收紅孩兒為善財童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算是特殊形式的「母子」團聚。

從「閻王兄妹」到牛魔王夫婦

「鐵扇公主」和「紅孩兒」的母子關係確定了,那原本單身的「鐵扇公主」又是怎麼和「牛魔王」成為夫妻的呢?她為什麼會被叫作「公主」呢?

這就要說到印度神話中一個叫作「閻魔天」「焰摩天」或者「焰魔天」的人物。看著有點眼生。其實,「閻魔」「焰摩」或者「焰魔」都是音譯,這個人物在佛教中是掌管冥界的神,一般騎著一頭牛,或者長著一個巨大的牛頭。「閻魔天」還有一個和他在同一天出生的妹妹,兄妹兩人住在烈火包圍的「焰魔山」(真正的地獄之火啊),分別管理男鬼和女鬼,我們可以叫他們「閻王兄妹」。這對「閻王兄妹」,在小說《西遊記》裡就變成了牛魔王、鐵扇公主夫婦,而他們原先居住的「焰魔山」,可能是因為「焰」這個字的中文聯想,成了這對夫妻用來「發財生利」的火焰山。從這個故事來看,「鐵扇公主」的原型是「閻王」的妹妹,自然應該是「公主」了(嚴格說,應該叫「長公主」)。「閻魔天」和他的整套「冥界」班底傳入中國以後,派生出牛魔王和鐵扇公主這對妖界夫妻的故事,只算是一個小枝節,更重要的是,這個傳說,就跟前文「摩利支天」最終成為道教的「斗母元君」一樣,也影響了道教,最終建立起了中國式的陰曹地府、十代閻羅、牛頭馬面(這個好像保留了一點「牛魔王」的特徵),等等。從「鬼子母」「愛奴兒」到「鐵扇公主」「紅孩兒」母子,從「閻王兄妹」到「牛魔王」夫妻,這一家三口「湊」在一起的過程實在是蜿蜒曲折。「紅孩兒」一個未成年小妖,為什麼會單獨住在遠離翠雲山的號山、紅孩兒是否為牛魔王夫婦親生等疑問,在此可以得到一定的解釋。其實,這些都是「湊成一家子」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發現和追查這些「痕跡」是很有意思的,但是,關於「親生不親生」的問題,對於主故事「三調芭蕉扇」來說,只能算是一條導火索,故事最要緊的關節還是——「牛脾氣」。

牛脾氣惹奇禍

牛魔王家族不去找觀音算帳,有一種比「紅孩兒不是親生的」更簡單的解釋——不敢。觀音姐姐是誰,地位高本領大名門正派,就是打到南海去,也未必能把紅孩兒要回來。所以,乾脆不去了。

這就是恃強淩弱者的心態。逮著比自己弱的就可勁兒欺負,遇到真正比自己高明的,連出頭都不敢的。至於孫悟空呢,很有趣,牛魔王家族是把他歸入「弱的」或者說「可以惹」的範圍了。因為,昔日老孫和老牛結為兄弟、同為妖仙,論本事和老牛也是半斤八兩,何況還有「綁架紅孩兒」的「梁子」,更何況他還是主動上門來借東西的,自然就「倒欠三分」。在火焰山、翠雲山、積雷山,「老牛家」絕對是主場,不收拾猴子等什麼?

但是,「老牛家」不知道的是,五百多年不見,當他們堅持不懈地擺架子、收保護費、鬧家務的時候,孫悟空卻經過了五行山下的苦熬思過,還有已經走了一半多的取經之路(「三調芭蕉扇」是「八十一難」中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難),此時的孫悟空,早已不是當年和「老牛」不相上下的妖仙「老孫」了。硬碰硬地打,二人似乎還是平手,但是胸懷方面,老牛就比老孫差得遠了。

在鐵扇公主的翠雲山,孫行者路遇一樵夫,得知鐵扇仙就是牛魔王之妻、紅孩兒之母鐵扇公主,嚇了一跳,沒想到找到仇家門上來了,樵夫是這樣安慰他的:「大丈夫鑒貌辨色,只以求扇為名,莫認往時之溲話,管情借得。」《西遊記》裡的樵夫都不是凡人,比如菩提祖師靈台方寸山的樵夫,為美猴王指點了仙山洞府;翠雲山的這位樵夫呢,則是一位看問題很有穿透力的智者。他的話很能抓住重點,你的目的是求扇子,不要試圖理論之前的恩怨道理,得讓且讓,自然能成功。孫悟空當即表示感謝,一開始也是努力地「得讓且讓」。對鐵扇公主的埋怨,他一直賠著笑臉,還特意說可以幫紅孩兒請探親假:「嫂嫂要見令郎,有何難處?你且把扇子借我,扇熄了火,送我師父過去,我就到南海菩薩處請他來見你,就送扇子還你,有何不可!那時節,你看他可曾損傷一毫?如有些須之傷,你也怪得有理,如比舊時標緻,還當謝我。」如此低聲下氣,這在稟性高傲的孫行者,已經是難得的了。可惜鐵扇公主太過執拗,砍上十幾刀,不夠出氣;一扇子把猴子扇出五萬里,還不夠出氣;逼得孫悟空鑽進她的肚子求扇子,這回不是不解氣,而是更氣了,所以——拿了把假扇子給他。

扇子是非借不可的,而鐵扇公主因為賭氣,將矛盾升級,推到了牛魔王面前。牛魔王一開始比女流之輩還是要大方些。

至少,孫悟空關於紅孩兒的說辭,他還是聽進去了。可是,舊恨不提,新恨已成:「你原來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來尋我,且又趕我愛妾!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滅。』你既欺我妻,又滅我妾,多大無禮?上來吃我一棍!」牛脾氣上來,任什麼也不行。列舉之後的連鎖反應:

牛魔王和孫悟空打到一半,亂石山碧波潭老龍王來請,牛魔王騎著辟水金睛獸赴宴。

孫悟空混進龍宮偷了辟水金睛獸、變作牛魔王哄騙鐵扇公主(為此大聖也夠丟人的了,似乎全書裡只有這麼一段近似於出賣色相),騙出芭蕉扇。——然後是牛魔王變成豬八戒,騙回芭蕉扇。兩人開打。

豬八戒惱怒加入戰隊。

牛魔王、孫悟空鬥七十二變,逃往芭蕉洞。豬八戒滅掉摩雲洞眾妖,殺死玉面狐狸。

牛魔王遇天兵天將圍追堵截,最終被哪吒擒拿。鐵扇公主被迫交出扇子,永遠熄滅了火焰山的火,從此不再使用。

簡直是多米諾骨牌。只因死活要賭一口氣,本可以好商好量的一件事,最終導致一場大禍,是否值得呢?

不管是誰,拘泥於自己小世界裡的那一點小得意,一旦遇到真正的對手,都是容易摔跟頭的。所以,眼界、格局需如孫大聖,放寬放大、能屈能伸才好。

征服者「哪吒」

最後,說一說「牛魔王」的征服者哪吒。

本文開頭提到印度教傳說中降伏怪牛的女神「杜爾迦」,在佛教中,有一位蓮花部的「大威德明王」,正是「死神」焰魔王的征服者。佛教傳到中國,「蓮花部明王」又逐漸演變成了「蓮花化身」的李天王三太子哪吒。在小說《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出現之前,哪吒是神界僅次於二郎神的降魔高手,而且二者還是好朋友。有一部雜劇叫《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說的是二郎神有一天去看望他的好兄弟哪吒(這裡的哪吒還是成年人),哥兒倆好久不見,開懷暢飲,二郎神喝得高興,就彎弓搭箭這麼一射,結果射穿了一面重要的鏡子——鎖魔鏡,鏡中逃出來兩個妖魔——九首牛魔王和金睛百眼鬼(可以看作是「黃花觀」蜈蚣精的原型,後面有專文論述)。這下子,二郎、哪吒的酒醒了,趕緊抄傢伙降魔吧。最終,哪吒用火燒的辦法,降住了牛魔王和百眼鬼,天下太平。後來又有一部明雜劇,叫作《猛烈哪吒三變化》,說的是哪吒到「焰魔山」降伏五大鬼王的故事,鬼王之一就是「無邊大力鬼王」,跟「大力牛魔王」也很接近。

牛頭怪、「閻魔王」(或者「焰摩王」)、「九首牛魔王」「杜爾迦」「大威德明王」「哪吒三太子」,哪吒降伏牛魔王的故事,就是按照這個軌跡發展過來的。到了小說《西遊記》,牛魔王已經沒有九個頭了,不過那種砍下頭又長出來的本事,估計靈感是從「九首牛魔王」來的。

砍頭不能把牛魔王怎麼樣,最終,哪吒還是使用了老套路火攻,「哪吒取出火輪兒掛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燒得張狂哮吼,搖頭擺尾。」不知哪吒風火輪上帶的是不是三昧真火,不過,老牛借著火焰山生利,最終自己卻敗在了「火攻」之下,正所謂「報應不爽」。(推薦閱讀:公孫策專欄:這陣仗只有齊天大聖頂得住

*作者趙爽,此京大學中文系碩士,電視一級導演。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西遊族妖物志》(時報出版)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