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古今水果面貌差很大,看農民數千年來幫這些作物「微整形」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7年11月20日00:10 • 發布於 2017年11月19日17:06

(更新內文)炎熱的夏天大啖甜美多汁的西瓜好不過癮,但你可知,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瓜其實長得就像放大版的蓮藕,看起來沒肉,也不多汁!現在就來看看以下幾種水果如何從幾百年前的醜小鴨變成今天的天鵝吧。

整個農業歷史中,若農作物若沒有經過任何人為干預,最終會長成怎樣?由《business insider》整理了幾個農作物一路「微整形」過來的面貌,比如西瓜、香蕉、紅蘿蔔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根據義大利畫家喬瓦尼‧斯坦奇(Giovanni Stanchi)於 17 世紀繪製的一幅水果風景畫,人們發現幾百年前的西瓜和現代西瓜長得根本不一樣,當時的西瓜肉質看起來就像放大版蓮藕,也沒有如今能讓人吃到過癮的分量。

▲ 17 世紀西瓜的真面目。(Source:Giovanni Stanchi Dei Fiori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 你熟悉的現代西瓜。(Source:pixabay

或是現代香蕉的祖先芭蕉,一種原產南亞東部、東南亞北部和中國南部的野生香蕉,它的肉裡充滿硬質種子,幾乎不可食用。

▲ 野生香蕉。(Source:By Warut Roonguthai (Own work) [GFDL o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現代香蕉。(Source:pixabay

而選擇性育種最具代表性的作物非「北美甜玉米」莫屬,它從幾乎不可食用的蜀黍(teosinte)一路繁殖到今天的肥美玉米。

▲ 甜玉米演變史(從上到下)。(Source:By John Doebley (http://teosinte.wisc.edu/images.html) [Attribution or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下一個,未經人類選擇的桃子其實原本長得和櫻桃一樣小,味道像扁豆一樣微鹹,但經過農民數千年的選擇育種,現代桃子已放大了 16 倍,水分增加 27%,甜味增加 4%。

▲ 數千年前的桃子並沒有今日多汁可口。(Source:pixabay

雖然農民的選擇性育種行為在某些學派的學者眼裡看來也是變相的基改行為,比如遺傳學家 Alison Van Eenennaam 認為基因轉殖行為早已持續數千年,從農民為了獲得更佳產量而開始儲存較好的種子時,就已在為作物基因改造,並逐漸變成如今你看到的許多農產品。

也許最大的差別,在於農民選擇性育種是「天然」的基改。曾有研究說食物在基改過程中會增加過敏原、毒素、抗營養物質;或是如果人類減少食用基改作物,可以改善消化問題、敏感體質、焦慮情感等,但科學界對基改食物安不安全並沒有共識,到目前為止,倒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基改作物對人類或動物造成危害。你認為呢?

註:筆者立場無關現代基改作物支持與否。

(首圖來源:pixabay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32
  • 邱智聖
    基因轉殖的作物與傳統育種的作物, 雖然都是在於挑選更優良的作物, 但是原理有很大的不同, 基因轉殖是將外來的基因片段插入作物的基因內, 使其產生預期的型態或功能, 但傳統的育種卻是利用授粉的方式來產生種子, 載藉由培育這些種子來選出較為優良的個體, 而為什麼基因轉殖作物會需要特別注意呢? 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因: 第一,現在很多的基因轉殖作物是轉入抗殺草劑或抗蟲的基因, 而這些基因並不是原本作物中有的基因, 所以這些基因有可能會轉移到其他物種上, 第二,轉入抗殺草劑的作物可能在栽種過程過度使用農藥, 除了有可能農藥過度殘留,也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這些部分是基因轉殖作物造成爭議的部分, 而本篇文章把傳統農民的育種改良農作物的方式, 與基因轉殖的基改作物利用文字遊戲來讓兩者同等化, 這實在有混淆視聽,造成一般大眾誤解的傾向。
    2017年11月19日14:23
  • 劉庭芳
    問題是農民的基改是讓水果多汁甜度增加 那像黃豆基改是讓黃豆不怕農藥 結果讓農民種植黃豆時拼命加農藥 真的不曉得是那個天才想出來基改方向
    2017年11月19日14:03
  • Dennis
    科技新報請不要又用科技騙人,以前你們報導核能和再生能源時就騙過一次,不要把讀者當智障。
    2017年11月19日14:15
  • 蘇裕鋒
    結果人類也越來越基改
    2017年11月19日14:13
  • 危言聳聽,是雜交優勢,選種繁殖。 *基改*是直接殖入其它別物種的基因, 而改變原有物種。 黑白不分的言論,黑人的後代,產生了白人與黃種人,紅人。古時沒有基改,只有雜交。
    2017年11月19日14:3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