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搶救本土瀕臨絕種淡水魚 海大成功復育台灣梅氏鯿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2017年10月16日10:14 • 發布於 2017年10月16日10:17 • 記者孫鑫華/基隆報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繼成功復育在台灣水域已經絕跡的「大鱗梅氏鯿」後,陳義雄教授研究團隊今(106)年再度成功繁殖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淡水魚類「台灣梅氏鯿」,近期並已順利成功孵化出400多尾仔魚。

海洋大學表示,身兼國立台灣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的海大教授陳義雄及其研究團隊;多年來與新北市政府及設在新北市政府海洋資源復育園區內的海大「水生生物研究暨保育中心」合作相關保育研究,並結合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中心等繁養殖之研發場域,建置模擬自然水域生態環境之飼育與養殖缸系統,在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的經費配合與支持下,成功繁殖瀕危的保育類淡水魚類「台灣梅氏鯿」的新生子代,為搶救台灣本土原生瀕危淡水魚注入新希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陳義雄教授表示,台灣梅氏鯿又稱台灣細鯿或是台灣黃鯝魚,30年前在北台灣緩流區與靜水域還算普遍的淡水魚,但在各種人為棲地破壞與開發,水域汙染以及外來種入侵等多重的水域生態威脅下,目前只有在極為少數未被完全破壞殆盡的野外河流、湖泊、埤塘可以看到,2009年4月1日農委會公告此種魚屬於第Ⅲ類「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陳義雄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透過詳細顯微觀察及拍照測量形態與科學記錄,了解台灣梅氏鯿成長發育細節與繁養殖流程,並悉心培養照顧新生的小魚。希望建立一套能夠廣泛應用的人工復育繁殖的技術,讓未來在原生魚類瀕危物種之復育,能更有效率的執行保種措施,讓瀕危種源都能夠予以保存。

目前研究團隊針對北部及東北部野外採集的台灣梅氏鯿進行分子遺傳結構分析,發現兩個地區的臺灣梅氏鯿在遺傳上有明顯的區隔,至少可以區分成2個較完整的有效自然之遺傳族群,所以這兩個族群的魚種都需要妥善保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5
  • 陳泳丞
    只要巴環境保護好。我們不擔心動物離我們而去。如果不做好環境,那他們只會永遠都再水族箱理
    2017年10月16日12:55
  • NONAME
    好棒!
    2017年10月16日12:51
  • Celine
    謝謝辛苦的研究人員
    2017年10月16日13:46
  • 鐵工基
    請團隊幫忙更需要復育的是俗稱石賓的魚,在南投縣的烏溪上下游已經几乎找不到了,被一種叫(卷仔)或叫竹篙頭的獵食魚纇吃光光連同其他雨種如沙蝦,蝦虎魚,以及你們說的梅式媥,請你們救救烏溪!
    2017年10月16日23:23
  • ben_3666 Ding-Wing丁文
    復育成功後 ,野放到那裡 ? 這才是挑戰的開始…
    2017年10月16日16:1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