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破土而出的蘆筍新紀元!青年回流挑戰冬天種蘆筍,結合食農觀光創生故鄉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2年03月02日03:49 • 上下游News&Market

享有「蔬菜之王」美譽的蘆筍,只要簡單川燙,便能感受到它的鮮美與清脆口感。在台灣,蘆筍盛產於春、夏,天氣寒冷時產量較少。不過早在十年前,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與幾位蘆筍農人嘗試以「不留母莖」的作法,對蘆筍進行產期調節,冬天也能採收蘆筍,既能讓消費者在冬季享受到台灣蘆筍的美好滋味,還能維持蘆筍植株的健康,農民也能賣到更好的價錢。

蘆筍的穩定收益吸引了許多青農回鄉,不僅比較願意嘗試種植新技術,也為農村帶來如同蘆筍嫩莖破土而出的衝勁和活力。在台南將軍區,農會與農民共同打響了「紅將軍」品牌,還有年輕人承租農會閒置倉庫,創辦了地利小食餐廳,他們和地方上的青農合作,以蘆筍為主題投入食農教育和地方創生,用在地物產為老化的鄉鎮重燃生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蘆筍嫩莖剛剛破土而出,尚未照到陽光,呈現出粉嫩潔白的模樣(攝影/馬振瀚)

新技術讓蘆筍改成秋天休息,冬天採收

台灣蘆筍有兩大產區,彰化排名第一,台南緊追其後。台灣蘆筍的傳統產期是春、夏、秋三季,冬天則進入蘆筍的「休閒期」。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義竹工作站助理研究員郭明池說,休閒期是指蘆筍處於休眠跟生長期之間。蘆筍在這段期間可以充分休息、蓄積養分,等到春天一來,便能再度破土萌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郭明池說,蘆筍傳統採收期大概有5到6個月,主要集中在春夏,有些設施栽種的農友會把採收期延長到9個月。他指出,我們吃蘆筍其實是吃它的嫩莖,如果採收期拉太長,會過度耗損植物,新一輪產期的蘆筍就會受影響,直徑會比較細、產量也會變少。

「大約在十年前,農改場前輩陳水心開始研究蘆筍的產期調節,嘗試把休閒期提前,等冬天再來採收蘆筍,」郭明池回憶。

秋天之後,蘆筍的產量會逐漸下降,產期大約只有一個月。郭明池說,雖然冬天也差不多只能收成一個月,但如果把休閒期提前,經過3個多月的養分積累,新長出來的蘆筍,不論在品質、產量和直徑上都會比較好。他認為,如此消費者在冬天有蘆筍吃,冬筍價格也比較好,平均都有正常產期的2到3倍,對農友來說是一大福音。

露天的蘆筍田(攝影/馬振瀚)

冬天蘆筍怎麼種?保溫設施是先決條件

「實行冬季不留母莖農法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設施,」郭明池指出,不論是簡易網室或固定基礎的溫室,只要有塑膠布、帆布和捲簾可以保溫就能進行。他進一步解釋,冬季室外溫度較低,露天種植的蘆筍長得慢,如果能把溫度維持在25至30°C,蘆筍的萌發會比較好,所以需要設施才能進行冬季不留母莖採收。

母莖是指地面上負責行光合作用莖、葉部分。郭明池解釋,在進行不留母莖採收前,需要保留母莖3到3.5個月,讓它充分蓄積養分,等到採收前夕再全部割除。之後破土萌發的嫩莖,就是農人們期盼已久的「冬季蘆筍」。

郭明池指出,進行冬季不留母莖採收,必須選擇3年以上株齡的蘆筍,因為此時芽盤、根系發育才完全,這個時候來做才不會耗損他的芽盤。

蘆筍植株圖說(資料來源/www.biolib.de)

試驗成效卓著  與蘆筍共同成長的青農

台南冠豐蘆筍園的主人曾冠維,是第一批參與農改場「冬季不留母莖」觀摩示範的農友。7年前曾接受過《上下游》採訪的他,現在已不見當時剛入行的青澀,除了更有自信、更加專業,談起蘆筍也更是悠然自得。

曾冠維笑著解釋自己與蘆筍最初的相遇,他說剛入行的時候,農友盛行種玉女小番茄,原本第一批作物也想種小番茄,卻沒想到番茄苗需要提前預訂,他想訂苗時早就被搶購一空。剛好當時農改場在輔導農友進行蘆筍「冬季不留母莖」的農法,從此他成為了農改場的長期戰友,也和園中的蘆筍一同成長至今。

曾冠維說,當初改良場推冬季蘆筍,主要是認為,秋天蘆筍的產量本來就會逐漸降低,不如乾脆就讓它休息,改成冬季採收,冬天拍賣市場的蘆筍價格更好,可以提高農民整體收益。他實際操作的經驗發現,經過休息之後的蘆筍,產量確實會比秋天好,而且到了拍賣市場,過年前後的價格可達1公斤3、400元。

曾冠維至今在他兩分半大的蘆筍園裡,還是採用這種生產模式。蘆筍屬於多年生的植物,最多可以種十年,他才剛完成種蘆筍的第一個十年。他認為,採用冬季不留母莖的農法,植株確實比較健康,種得也更為長久。

不過曾冠維說,目前較少有農友願意投入「冬季不留母莖」的行列。因為如果要收冬筍,前一季就要休息,收入在休閒期會減少,再來就是要有設施。他剛開始投入的時候,最基礎的設施一坪造價就要2700到3000元左右,現在可能更高。

此外,曾冠維也談到,現在農業缺工問題嚴重,很多蘆筍農為了要綁住工人,一年四季都在採收蘆筍,盡可能延長採收期。這樣一來,也就無法進行「冬季不留母莖」的種植模式。

曾冠維解釋,溫室設施是冬季可採蘆筍的先決條件,並且可防病蟲害,也能阻隔別處農藥隨風飄來(攝影/馬振瀚)

將軍農會輔導回流青農 擦亮蘆筍特色招牌

台南將軍是台南市排名第二大的蘆筍產區,但相對於第一大產區安定,在將軍投入種植蘆筍的主要都是新一代的青農,並有許多人都選擇以設施來種植蘆筍。

將軍區農會總幹事林彥良說,近幾年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將軍務農,農會也努力協助和輔導這些返鄉青農,找到適合自己的作物。他解釋,蘆筍是相對穩定且收益不錯的作物,能讓青農保持穩定的生活與現金流。但他也提到,一開始投入蘆筍產業,成本確實比其他作物高,如果青農有意願,條件也適合,農會當然會盡力協助。

林彥良指出,種植設施蘆筍的主要都是二代農,可能有些家裡原本就在種蘆筍,或已經有設施可以讓他們接手改種蘆筍。目前將軍的蘆筍品牌「紅將軍」在農會與青農的共同努力下,已在國內打出知名度和市場。

經過太陽的照射,蘆筍逐漸由白轉綠,等待農人的採收(攝影/馬振瀚)

地利小食用餐廳做地方創生 推動蘆筍食農教育

因為蘆筍,農村變年輕了。2017年,徐麗敏與先生蔡仕霖一起回到家鄉,透過跟農會承租的閒置倉庫,創辦了地利小食餐廳。他們與許多在地農友合作,大量使用在地食材,並和社區長輩合作開創出「銀蘆筍」的蘆筍品牌。地利小食藉由舉辦各種活動,嘗試將資源導入這個逐漸老化的鄉鎮,為將軍重新注入活力與生機。

地利小食的餐點除了全數使用在地食材之外,最特別的莫過於「蘆筍火鍋」。專案經理黃筑萱說,蘆筍火鍋的湯底是以蘆筍的「下腳料」,也就是蘆筍纖維較粗、會被切掉淘汰的部分,經過大、小火多次熬煮而成,湯頭有著蘆筍淡淡的清甜,是外面吃不到的好滋味。

除了使用在地食材和投入社區培力之外,地利小食也努力在推廣食農教育。黃筑萱表示,他們與多位在地蘆筍青農合作,共同設計出蘆筍的食農之旅。即使是冬天,青翠的蘆筍田仍精神飽滿地迎接旅客,蘆筍青農在田邊跟旅客介紹自己平時的工作、蘆筍應該如何採收、有哪些特性,並帶著他們下田。旅客們穿梭在田間尋找蘆筍,再帶著親手採收的成果,回到餐廳享用。

經歷了這趟從農田到餐桌的旅程後,蘆筍這作物將深植旅客記憶之中。翠綠的蘆筍田,讓回流故鄉的年輕人得以重新扎根,也把照顧鄉土的飽滿心意,透過蘆筍的美味無限傳遞。

蘆筍青農對旅客解說蘆筍的生長特性,把家鄉特產的美好傳遞出去(攝影/馬振瀚)

延伸閱讀:

蘆筍不但美味,蛋白質含量更是蔬菜之王!春夏蘆筍鮮嫩,綠蘆筍維他命C比白蘆筍高兩倍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