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新藝術建築群」美到入選世界遺產 | 攝影之旅

致旅程
發布於 2024年10月19日10:53 • 夏金剛

波羅的海三國中的「拉脫維亞 Latvia」,其首都「里加 Riga」擁有八百幢「新藝術建築Art Nouveau」,占市中心建物三分之一,其密度之高號稱全球新藝術建築首都之一,並於199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到底新藝術建築是什麼?保證讓你嘆為觀止,來看看照片吧…

2024年10月8日,我來到拉脫維亞首都「里加Riga」,今日行程的亮點是世界文化遺產「新藝術建築區」,記得七個月前曾在捷克、奧地利、布達佩斯參觀過幾幢新藝術建築,煞是喜愛,但在當地多屬零星散布的地標景點,相較之下,里加市中心的新藝術建築超過八百幢,占市中心建物三分之一,如此高密度在全球獨樹一幟,這使得里加被認為是世界新藝術建築的首都之一,活生生的20世紀初設計博物館。

華麗繁複的立面讓建築成了藝術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什麼是新藝術建築

「新藝術Art Nouveau」是一個國際性運動,起源於19世紀末,並在20世紀初達到巔峰。其核心理念是打破過去嚴格的歷史主義建築風格,採用更加流動有機的形式,且經常從自然中汲取靈感。說穿了,美學的更迭演繹的是物極必反的現象,新生代設計師亟欲突破窠臼,想以更具創意的美學並結合現代化的工業科技,創作出革命性的傳世之作。

大型神話人像雕塑運用在建築中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新藝術建築的主要特徵包括流動的、不對稱的線條,複雜的裝飾細節,強調工藝和創新。建築常常包含風格化的花卉圖案、動物、女性形象和模仿自然形式的曲線。該運動還提倡使用現代材料如鍛鐵、玻璃和陶瓷,這使得建築師能夠創造傳統材料無法實現的新形狀和美學風格。

歡迎瀏覽《致旅程》官方網站

新式工法可創造圓弧形大面窗戶

最精華的建築散步路線以「艾爾伯特街Albert iela」和「伊莉莎白街Elizabetes iela」為起點,艾爾伯特街被視為里加新藝術建築的瑰寶,連排八幢傑作獨立地成為20世紀初建築成就的典範,已被拉脫維亞認定為國家建築古蹟。

一整條世界文化遺產

在艾爾伯特街上,每幢建築都旗幟鮮明、各有故事,雖有門牌號碼,但我忍不住想著,過去屋主老爺邀請朋友來作客時,會不會說我家就是艾爾伯特街上屋頂有獅子那一幢、或門口有噴火龍、白色圓形大面玻璃那一幢,根本就沒有報地址的必要。

舞台式的人物裝飾

漫步在這條街上,心情無異於參觀美術館,只不過展示的無價珍寶從玻璃櫥窗中,放大成一幢幢露天五、六層樓高的建築物。大樓立面被裝飾得非常華麗,包含從自然元素到神話生物和人物形象的多樣主題。這些裝飾為建築物增添了動感與生命力,彷彿牆壁本身充滿了故事和情感。

入口大門彰顯主人的個性

從現代人住居的公寓大廈來觀賞新藝術建築,你會忍不住把現代建築視作一種工業產物,缺乏個性與美感。雖然這麼說很不公平,但你會感覺現代主義的建築師是「工匠」,新藝術風格的建築師才是「宗師」,他們是用一顆雕琢藝術品的心,將人類最珍貴的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使納入眾多花裡胡哨的細節,依舊能將其整合成不可分割的一體性,可見其美學涵養之高。

龍門客棧?

新藝術建築首都-里加

里加在20世紀初成為新藝術建築的重要中心,尤其是在1899年至1914年,該時期恰逢里加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擴張,里加當時是俄羅斯帝國內的一個繁榮商港城市。富裕的商人、工業家和中產階級專業人士渴望擁有現代化的住宅和建築,以彰顯他們的成功和時尚品味,新藝術建築正好符合里加的野心。

新藝術建築中又分不同美學流派

這場散步始於一尊雕像開始,在地導遊Nina介紹了對新藝術建築最有貢獻的「喬治市長George Armitstead」,他在1901年至1912年間擔任里加市長,這一時期是里加發展和現代化的關鍵時刻。

延伸閱讀| 圖文並茂,三分鐘看懂西洋建築史

遠見、美感兼具的喬治市長

1997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在他的領導下,里加進行了大量基礎設施改善,他不讓新藝術建築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保存完好的城市結構中,這包括在該市快速擴展時期設計的街道、公園和公共空間。這座城市的建築完整性得到了極好的維護,其歷史中心仍然是歐洲早期現代城市規劃保存最完好的例子之一。喬治市長確保了城市發展時既注重創新又不忘美學,里加市民十分感戴喬治市長的貢獻,他在任內將里加轉變為現代歐洲城市,是一位有遠見的領袖。

色彩繽紛又協調的搭配

雖然新藝術是一場席捲全歐洲的運動,但里加因融入了當地文化主題和傳說等元素而格外與眾不同,使這些建築不僅僅是美學風格的國際象徵,也成為拉脫維亞身份的表達。

上述緣由使得里加的歷史中心與新藝術建築群於199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當時經濟困窘的拉脫維亞挹注了經費,以確保後代能夠欣賞這些建築瑰寶創造的歷史背景,增強了本地人的自豪感並推動了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處處可見維修古蹟的專業人員

新藝術建築的結束

新藝術建築在1910年代初逐漸衰退,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對歐洲造成了重大破壞,使得人們的重點從裝飾藝術轉向了實用性和經濟性;新藝術風格因過於種裝飾和昂貴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評;最重要的是,現代主義運動強調簡約、功能性和新材料,逐漸取代了新藝術風格。像「柯比意」、「包浩斯運動」等人物和運動標誌著新時代的開始。

鍛鐵技術進步可製造複雜的鐵門

儘管新藝術運動在漫長的美學史上如同櫻花花期般短暫,但它對建築、設計和裝飾藝術的精神影響深遠。它通過挑戰傳統的建築實踐並融入新材料和技術,為現代主義運動鋪平了道路。許多代表性建築至今仍然是歐洲各城市的地標,以其創新和美麗而備受讚譽,能一次看到新藝術建築密集組成的街區,我真是大開眼界,並發自內心感到幸福,同時也覺得咱現代人的想像力有點缺乏。

攝影:夏金剛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