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川普 2.0 擴大關稅戰?回顧美中貿易戰,墨西哥、越南、臺灣成新寵,卻恐成川普新政制裁對象

讀+ READr
更新於 01月16日08:46 • 發布於 01月16日08:00 • readr
  • 川普上個任期試圖透過對中國加徵關稅及降低國內公司稅,以改善貿易逆差、促使製造業回流,但最後並未實現——整體貿易逆差持續增加,製造商只是將生產基地轉往中國以外的地方。
  • 美中貿易戰至今,影響最明顯的產業為資通訊產品、傢俱寢具等,美國大幅降低中國進口,而改增加對墨西哥、東南亞、臺灣依賴。
  • 中國銷往美國市場被堵住後,反而出口市場持續擴大,加強對墨西哥、歐盟、東南亞、印度等國輸出。
  • 美中貿易戰,學者認為美國受傷更重,因為花費更多進口成本,而這些成本全都轉嫁給消費者,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嚴重,國內生產毛額跟著下降;反觀中國出口市場暢旺,甚至更多元佈局。
  • 川普上任後若全面加徵關稅,臺灣資通訊、汽車產業將大受影響。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將於 20 日上任,與過去競選時相同,此次仍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為競選主軸的他,上任後會如何實踐「美國優先」成為關注焦點。如他在競選期間曾表示將對中國課徵 60% 關稅,甚至對所有國家課徵 10% 至 20% 的關稅,日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報導,根據知情人士的消息,川普擬宣布國家經濟緊急狀態,以便提供法律依據向各國全面徵收大量關稅。但 READr 分析過去美中貿易戰的資料,川普的關稅政策雖然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卻沒有讓產業順利回流美國,甚至使美國貿易赤字更加嚴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川普在過去任期就已經顯現出對加徵關稅的偏好,2018 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川普宣稱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機密,強迫技術轉移,導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擴大,因此在其任內進行四次加徵關稅措施,對中國近萬件、約 3800 億美元的商品課徵關稅,稅率高達 25%。

面對川普政府數次提高關稅,中國也接連反擊,對美國數千種產品,分批加徵 10% 至 25% 的進口關稅,包括大豆、鮭魚、電動汽車等,影響數百億美元的商品。

而在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後,延續了川普的關稅政策,去年 9 月更擴大關稅戰,對中國製電動車課徵 100% 關稅、太陽能電池 50% 等,兩國貿易戰持續至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READr 從美國及中國歷年進出口資料,回顧美中貿易戰至今對各國及產業的影響,資通訊產品、家具寢具產業移轉最明顯,美國從中國進口大幅下降,但製造業供應鏈並未順利回流美國,而是轉向墨西哥、東南亞及臺灣,上述國家輸出美國產值大幅提升;而中國降低對美國出口依賴後,出口市場反而更多元靈活。

回顧美中貿易戰如何開始?時間序回到 2018 年,當時美國整體貿易逆差高達 8700 億美元,川普決定推行「美國製造」,透過加徵關稅,增加進口貿易障礙,進一步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而首要目標指向對美國順差最多的貿易國家——中國。

美國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廖啟宏表示,美國自七零年代以來,一直都處於貿易逆差,「歷屆總統認為逆差表示美國不夠強、生產不夠強,減少貿易赤字就變成任內目標,而矛頭則指向貿易夥伴。」在七八零年代是怪罪日本汽車產業,2018 年川普則將目標轉向中國,「川普將關稅變成一個經濟武器,有點像是霸凌嘛,你不聽話,我就用關稅來制裁你。」

中國過去對國內重點產業大力補貼,推行「中國製造 2025」,面對中國強勢崛起,川普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讓美國製造業回流」,並且「讓美國再次偉大」。

不過,廖啟宏觀察,「最重要的都是美國優先,川普首要目標可能不是要懲罰中國,甚至不是要讓產業都回流美國,更主要的考量是保護美國本土企業。」他舉例,川普過去增加中國進口鋼鐵關稅,主要原因也來自他的票倉為鐵鏽帶,這些企業希望提高關稅來保護國內產業利益。其他產品如電動車、太陽能板、家具等,也都是美國重要的本土產業,希望藉由提高關稅創造關稅壁壘。

廖啟宏分析,美中貿易戰受影響的產業主要為機械、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鋼鐵、鋁業等,「但這些產業並沒有因此回流到美國,通常就是轉單,跑到其他國家生產,外商不敢把生產基地全放在中國,除了中國之外,再加上其他國家的生產基地。」

進一步分析 2023 年與美中貿易戰元年 2018 年的美國進口資料,對中國加稅的產品中,美國從中國進口產品金額減少 920 億美元,佔比下降近 8%,不過中國仍為美國進口第 3 名;墨西哥則增加 1800 億美元、佔比上升 4%,成為美國進口第一名;越南及臺灣佔比也上升 1%,分別增加 406 億、381億美元。

「墨西哥及加拿大是最先且最直接受益的國家。」廖啟宏解釋,兩國不僅距離美國近,《美墨加協議》的低關稅誘因更成為貿易優勢,他舉例,墨西哥跟中國相似,都是勞力密集型產業,「(墨西哥)幾乎直接成為中國製造的替代者,汽車零件、組裝、電子產品、家電都去墨西哥設廠,就連國際大廠三星、LG 在墨西哥的規模也愈來愈大。」

根據美國進口資料,中國製家具寢具進口大幅下滑,占比從 53% 攔腰砍半變成 22%,而這個缺口則主要由墨西哥、加拿大、越南替補。

美中貿易戰後,美國逐步調整貿易夥伴組成,除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增加與墨西哥、加拿大等傳統夥伴的交易外,還加強從其他國家進口,尤其是資通訊產品,從中國進口佔比下降最明顯,而東南亞與臺灣則快速崛起,成為供應鏈轉移的主要目標地。

以機械用具及零件(HS code 第 84 大類)為例,2023 年比起 2018 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金額減少 291 億美元,佔比砍半,從 23.8% 縮減至 11%;而臺灣佔比則一舉提高 5%,增加 236 億美元;越南佔比則提升 2.3%,增加 71 億美元,成為該類產品美國進口國的前 15 名。

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HS code 8471),例如電腦週邊裝置的伺服器、顯示卡等,以及電腦零件(HS code 8473),例如主機板、CPU散熱器、硬碟等,臺灣進口增長幅度成為第一名。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也表示,臺灣對美國出口最明顯的增長就是資通訊產業,例如工業用電腦、伺服器,臺灣在美國進口市場占比增加 19%;電腦零組件占比增加 35%,該數字與中國佔比減少數據相近,顯見臺灣正彌補了中國這塊缺口。

除了電腦及其周邊裝置,其他資通訊產品,例如手機、電子元件、半導體等,中國在美國進口市場萎縮情形也十分明顯。

根據美國進口資料,電機設備、資通訊產品(HS code 第 85 大類),美國從中國進口減少金額高達 192 億美元,佔比減少 14.7%,而越南及泰國則分別增加 4.5% 及 2.9%,臺灣則增加 1.3%。

在手機及數據傳輸設備(HS code 8517)市場上,美國進口大國第一名為中國,第二名則為越南,在美中貿易戰後,越南進口金額快速攀升,增加幅度位居第一名,臺灣則為第三名。

此外,臺灣半導體產業也成為受惠產業之一。

廖啟宏表示,2018 年美中貿易戰,又緊接著 COVID-19 疫情,導致許多供應鏈斷裂,許多車廠因為沒有晶片而被迫停工,大家才意識到臺灣是晶片生產重鎮,大幅提升臺灣能見度,拜登也意識到必須在國內增加生產晶片,避免臺灣的地緣政治風險,「所以美國就通過晶片法案,希望台積電到美國設廠。」

他也指出,2022 年臺灣對美國出口半導體相關產品,佔比達 30%,現在超過40%,仍持續提升;而在資通訊產品上,因為美國對華為的禁令,美國也愈來愈依賴臺灣零組件,例如鴻海、緯創等。

從上述美國進口資料發現,美國對這些產品需求大增,即便降低從中國進口,也會改由其他國家填補缺口,川普預期的產業回歸美國並沒有發生。

廖啟宏舉例,2009 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也曾對中國輪胎實施 35% 關稅,結果中國進口輪胎量減少三分之二,但這個缺口馬上就被墨西哥填補,從墨西哥進口的輪胎量大增,由於墨西哥輪胎價格高於中國,美國整體輪胎價格也隨之上漲,估計大概損失 11 億美金。

他表示,當初加徵關稅政策也同樣是為了保障國內輪胎業,「但後來發現大概只保住不到 1000 個輪胎製造工作,等於平均花 100 萬美金拯救一個工作,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則,所以提高關稅其實怎麼算都不划算。」

廖啟宏強調,加徵關稅並無法讓廠商回流,更多的案例是轉往其他國家投資,例如蘋果以前都在中國深圳組裝,現在改往越南、印度;Nike、Adidas 這些服裝品牌則轉往柬埔寨、印尼,「真正回流到美國的是少之又少。」而且中國出口商其實許多都是美國企業投資,他們在中國製成成品後,再外銷至美國,提高關稅其實也傷害到美國本國的產業。

此外,許多大廠看似退出中國,轉往其他國家設廠,不過,劉大年觀察,其實有許多企業依然使用中國原料、半成品,只是在他國生產,最後再出口到美國,「有人就會講美國跟中國是假脫鉤,從直接依賴變成間接依賴。」

劉大年表示,美國國內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企業已經從中國移出,已經是成功的第一步,美國要降低對中國貿易需要時間,而拜登也傾向支持這說法,因此接受企業離開中國改近岸外包;不過,川普則希望企業立刻回流,「川普要 made in the US,拜登則接受 made by US。」

劉大年舉電動車為例,美中貿易戰後,許多中資企業到墨西哥設廠生產電動車,再外銷至美國,他使用墨西哥原料、人力、資源等,早就不是中國製造,也符合美加墨協定規範,「但川普就說任內不准任何一台中資的電動車賣到美國,即便是在墨西哥生產,後來更改口,他不希望墨西哥生產的電動車賣到美國,無論是不是中資。」

若要說到回流的產業,廖啟宏跟劉大年都不約而同指出「晶片」。廖啟宏表示,拜登政府推出晶片法案,提供高誘因吸引台積電、英特爾在美國建廠,「但這是美國用政府的錢,傾政府之力去吸引廠商,提供廠商很高的誘因來改變商業決定,所以除了政府有這樣的晶片法案提供誘因,不然產業是沒有回到美國的。」

READr 分析美國從中國進口大幅下降的產業類別,包括機械用具及零件(HS code 第 84 大類)、電機設備及資通訊產品(HS code 第 85 大類)、中國製家具寢具(HS code 第 94 大類),在這些產品上,中國雖然對美國出口下降,對其他國家卻大增,整體出口金額也不斷攀升,顯示出口市場暢旺。

以機械設備為例,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整體佔比從 2018 年 24% 降低成 2024 年 16%,而中國對馬來西亞、俄羅斯、越南出口金額及佔比都持續增加,整體出口金額也呈上升趨勢。

不僅如此,在資通訊產品上,中國出口市場也節節攀升,美國缺額則由歐盟、越南、印度替補;家具寢具則加大對墨西哥、泰國、馬來西亞出口。

美國飽受通貨膨脹之苦,而製造業回流也不如預期,反觀中國出口市場並未因此萎縮,出口產值不斷攀升,將美國減少進口的缺額平均移轉到其他國家,在這波關稅戰中,美國跟中國到底誰受創較多?

「我認為美國受到的傷害是比較大的。」廖啟宏解釋,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後,進口產品價格隨之上升,若加徵 25% 關稅,原本從中國進口價格 100 元的產品就變成 125 元;即便改從其他國家進口,價格也不會比較便宜,「因為原本企業選擇中國進口就是看中他價格便宜,所以從其他國家進口一定更貴,可以看到這些後座力反彈反而傷害到自己,後果其實都是美國消費者承擔。」

「美國必須花費更多進口成本,這跟他(川普)當初的承諾,是相反的結果。」廖啟宏進一步細數,2018 年關稅戰使美國 GDP(國內生產毛額) 減少 0.2%,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因此上漲,當年 CPI 漲幅為 2.4%,高於 2010 到 2017 年的平均 1.7%。

廖啟宏認為,中國受到貿易制裁後,出口市場其實更靈活,對越南、巴西、印度、沙烏地阿拉伯、歐盟等國加強出口,2022 年中國對東南亞出口增長 20%,其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國挾著低廉產品優勢銷往各國,美國關稅政策根本無力阻擋,廖啟宏形容,「這就像是用手擋水,沒辦法完全擋住,一定會有縫隙,而且你愈擋他就愈靈活。」

不過,中國經濟衰退也是事實,疫情之後房地產市場崩潰,連帶重創整體經濟,「很多人會認為是因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所以中國被打趴了,但其實是中國自爆。」廖啟宏認為,習近平在疫情後實施的系列措施拖垮中國內部經濟,但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其實轉型地更精準、更有競爭力。

劉大年則認為,美國的貿易制裁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市場傷害較小,但其他層面影響則較為劇烈,例如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技術管制,「很多晶片不能賣給華為。」

拜登政府為進一步防止中國等特定國家取得高階晶片,增強其軍事能力,13 日宣布,針對半導體所生產的先進人工智慧晶片,實施全面性出口管制,根據該規定將全球分為 3 等級,第 1 級包含臺灣、日本、韓國等18國,能自由進出口晶片;第 2 級則為東南亞、中東和新加坡等國家,可取得的總晶片算力會被限制;第 3 級則為中國、俄羅斯等國,美國禁止對這些國家出口先進 AI 晶片。

美中貿易戰至今,美國貿易赤字不斷擴大,2018 年美國整體貿易逆差金額為 8700 億美金,2023 年攀升為 1 兆美金,前三名依序為中國、墨西哥、越南,臺灣則位居第 9 名。

除了中國以外,墨西哥、加拿大都曾被川普點名為下一個加徵關稅的目標,如今川普再次上任,會不會真的實踐他的政見,對所有國家實施普遍性關稅?

「川普一定會加徵關稅,但同時也會降低國內公司稅。」劉大年認為,川普當然知道加徵關稅會加劇通貨膨脹,「但他深信一方面提高關稅,一方面降低國內公司稅,這樣國外產品賣不進來,投資就會回流,創造國內就業、GDP 增加效益,這些可以抵銷課關稅帶來的不利影響。」

劉大年指出,第一波中美貿易戰時,臺灣對中國出口大幅下滑,轉向銷往美國,未來川普若真的全面加徵關稅,臺灣將大受衝擊。此外,被川普點名的墨西哥,也有不少臺商在該地擴大佈局,也會因此受到衝擊。

「應該會實施(加徵關稅),但應該不會像他先前說對中國 60%,其他國家無差別 20%,但最終都要他上任後才知道具體政策。」廖啟宏擔憂,一旦實施關稅制裁,將影響全球貿易體系,甚至其他國家也會跟進實施報復性關稅。

分析美國進口資料,在進口大國前十名中,墨西哥主要出口汽車、手機、電腦、冷氣機至美國;加拿大則為原油、汽車;越南為手機、半導體、筆電、家具;臺灣則為筆電、筆電、伺服器、顯示卡、半導體,若美國確定實施全面加徵關稅,這些產品將是重災戶。

廖啟宏表示,貿易牽一髮動全身,川普第一任期時遇上疫情,大家沒意識到加徵關稅造成的後果,「再加上後來中國經濟出問題,大家會覺得加關稅也沒什麼大不了,反而好像有達到作用,讓美國更強大。」但他強調,美國通貨澎漲好不容易降低,若全面加徵關稅,會讓通膨再度飆升,「對民眾是個很大負擔,甚至造成美國經濟衰退。」

廖啟宏觀察,美國民眾對川普上任也有不同反應,「挺川的人就覺得美國要再次強大了,期待他重塑世界貿易。」而反川的人則是強調生活將大受影響,關稅將增加生活成本、通澎嚴重,「無論是挺川還是反川,他們都開始提前購買車子、冰箱等,他們很害怕一上任之後,東西就變貴。」

劉大年表示,臺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伺服器、網通產品、電子零組件等,日本、韓國則主要出口消費性產品,例如汽車、電視機等,臺灣與這些國家產品形態不同,「我們出口 80% 都是中間性產品,讓美國產業再投入用,臺灣必須讓川普認知到這一點,若真的對我們加徵關稅,對美國也沒有好處。」

「川普是非常現實的人,把關稅當成談判籌碼。」劉大年舉例,川普上一任期時,對進口鋼鐵課徵 25% 關稅,「但他又會跟大家講可以來談條件,最後日本、韓國、歐盟都豁免,所以將來臺灣也必須去跟美國談判,要強調貿易順差的型態不同,兩國貿易是互補而不是替代。」

劉大年認為,不論中國是不是敵對國家,臺灣都必須降低對其依賴,應該更多元佈局。他舉例,美國與加拿大是長期的貿易夥伴,兩國關係交好,美國佔加拿大出口市場 80%,「結果川普說翻臉就翻臉,要對加拿大課稅,還說要讓加拿大成為第 51 州。」

他也示警,筆記型電腦及手機可能成為美國對中國下一波課稅名單,該產品由中國出口至美國的佔比很高,包括富士康幫蘋果代工,再由中國出口至美國,「如果真的如川普說的,要對所有中國產品課徵 60% 關稅,那對臺灣影響就很大,因為臺灣有相當程度的參與供應鏈。」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今年初立院質詢時則表示,川普政府將提高國家安全相關關稅,意即針對中國,國內評估影響較大產業為 ICT、汽車業,經濟部將協助臺商移轉到不會增加關稅的區域。

而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去年底也發布產業報告,其指出川普 2.0 對臺灣資訊系統產業,可能導致筆電售價提高,影響市場採購意願;臺灣伺服器輸美產線以墨西哥為主,因此對在墨設廠、供應北美的臺廠將造成衝擊。

而在通訊產業方面,資策會報告則示警,智慧型手機製造組裝仍有六成產能在中國,然而主要業者已配合美系客戶,陸續增加越南、印度產能,未來若美國新政府對中國加徵 60% 關稅,勢必加速智慧型手機產能移出中國。

廖啟宏表示,川普是商人思維,只管利益不管道義,「甚至是用這種經濟霸凌,強迫全世界都要聽他的話。」臺灣握有晶片優勢,必須讓川普知道臺灣也有籌碼,可以好好談判,「(臺灣)要靈巧像蛇,不能依賴中國,對美國政府,也要有談判的權謀。」

他強調,現在臺灣擁有半導體優勢,但也必須提前佈局,未來若都在美國生產,甚至設計圖都跑到美國,那在 10 年、20 年後,臺灣恐失去競爭優勢,「臺灣要不斷保持彈性、競爭性,這是最重要的。」

相關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V
    01月16日22: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