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4老房子影像徵件展 多元觀點探索建築風華

青年日報
更新於 11月24日06:21 • 發布於 11月24日06:21
2024臺北古蹟日「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今(24)日於臺北記憶倉庫登場。(記者黃朝琴攝)
2024臺北古蹟日「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希望民眾爬梳臺北文化資產的歷史脈絡,體會「人、屋、城」三者間互動,將這歷史感動傳承。(記者黃朝琴攝)
「北門蓋印起手式」單元,開放民眾動手蓋印,製作「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紀念明信片。(記者黃朝琴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文化局製作參賽小禮「建城百四,平安百事」祈福香火袋,以紙雕藝術結合北門、城隍廟,搭配月老、城隍老爺加持符紙。(記者黃朝琴攝)
「北門蓋印起手式」單元,只要依序蓋下4色印章,即可成為精美紀念明信片。(記者黃朝琴攝)
「北門蓋印起手式」單元,只要依序蓋下4色印章,即可成為精美紀念明信片。(記者黃朝琴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24臺北古蹟日「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將單純的建築照片,轉化為人與建築交織而成的敘事影像。(記者黃朝琴攝)
2024「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今(24)日頒獎,前排左起第2名俞寶華、第1名詹登貴、第3名林超然。(記者黃朝琴攝)
2024「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今(24)日頒獎,老屋迷和攝影好手,用快門紀錄老房子的獨特魅力。(記者黃朝琴攝)
「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作品,體現不同世代對於臺北的記憶。(記者黃朝琴攝)
「北門蓋印起手式」單元,開放民眾動手蓋印,製作「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紀念明信片。(記者黃朝琴攝)
首獎得主詹登貴《火痕中的記憶 》。(北市文化局提供)
第2名得主俞寶華《士林神農宮》。(北市文化局提供)
第3名林超然《歲月之牆》。(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2024臺北古蹟日「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今(24)日於臺北記憶倉庫登場,以「見城百事,老屋我城」為主題,從近2千件投稿,評選48件得獎作品,展現鏡頭下老屋工藝細節,獲獎前3名皆以人物入鏡,將單純的建築照片,轉化為人與建築交織而成的敘事影像,展期至12月22日,值得前往欣賞老屋迷和攝影好手,如何用快門紀錄老房子的獨特魅力。

臺北市文化局表示,第5屆「老房子影像徵件」引發全齡老屋探險,總計1940件影像作品烈角逐,較去年1088件增加近900件,最小參與者為14歲,最年長的則高齡80歲,橫跨各年齡層響應,還有來自馬來西亞、日本、香港等外籍人士參與,透過鏡頭將故事鎖進快門瞬間,其中不乏許多攝影好手投件,用影像說故事,帶大家發現老屋風華。

文化局與「台北霞海城隍廟」聯名製作參賽小禮,邀請紙雕藝術家成若涵設計「建城百四,平安百事」祈福香火袋,首度以紙雕藝術結合北門、城隍廟等文資意象,搭配月老、城隍老爺加持後的符紙,為大家牽得良緣、消災解厄,讓投稿參賽的民眾,都獲得滿滿祝福。現場還有「北門蓋印起手式」單元,開放民眾動手蓋印,製作「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紀念明信片。

適逢建城140週年,今年評選標準不僅限於老建築本身,更著重於「人與文化資產的互動」,也希望攝影師能透過鏡頭,捕捉臺北建城以來,城市與老屋的歲月痕跡。

首獎得主詹登貴《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脫穎而出,畫面以近似黑白影像,增添老屋歷經火劫後的氛圍,同時利用隔窗造景,營造若有似無的反光幻影,令人不知不覺被引導進入時光隧道,以單一影像展現極大的資訊量,故事性強烈。

第2名得主俞寶華《士林神農宮》,透過近景中纏繞廟宇的竹藝與雕龍石柱,展現神農宮在現代與古樸中流轉、繁衍,遠處看似正在參拜的人物,搭配夜間拍攝的燈火斑爛,在信仰與藝術中交融共舞,充分體現「香火」的主題。

第3名林超然《歲月之牆》,影像取用林安泰古厝的大片白牆,牆面上的舊痕,在時空流轉中增添國畫般的意境,遠方靜坐的人物,似乎細細體會古宅的時代變遷,讓畫面在靜謐之餘,又多了歲月荏苒的詩意。

其他得獎作品還包含大龍峒保安宮、景福門、北投溫泉博物館等文資景點,透過畫面中動態、靜態的人物,拓展文化資產的歷史風采與多元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投件民眾皆表示,拍攝靈感來自幼時聽聞父母、長輩的口述記憶;或是自身看著老建築歷經搬遷、修復,逐漸成為現在的樣貌,進而對文化資產產生情感連結。

「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作品,體現不同世代對於臺北的記憶,希望更多民眾參與爬梳臺北文化資產的歷史脈絡,從不同角度,體會「人、屋、城」三者間的互動,共同將這份歷史的感動持續傳承。

臺北市文化資產累計約550處,有些是單棟古蹟,也有整排老屋,甚至還有1處眷村,不僅量體非常可觀,建物藝術工藝非常精細,匠師技藝也難以計算,能保存上百年非常不容易。沒有了老房子,臺北不會是個有文化的城市。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