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整形外科醫學會的調查,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隆乳,隨著性別平權意識增強,對大部分女性來說,隆乳不再是為了討好男人,而是為了自我提升。《優活建康網》特摘整外名醫林靜芸所撰此文,分享「隆乳手術的歷史」,與整形手術大眾化、醫療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相關,也因男女平權而被改寫。
隆乳趨勢與3因素有關
女權主義者認為隆乳助長女性外貌的物化,長期反對隆乳。隨著性別平權意識的增強,女性自主權提升,對大部份女性來說隆乳不再是為了討好男人,女人隆乳是自我提升,增強自信的方式,隆乳手術逐年增加。
根據國際整形外科醫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ISAPS)的統計,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隆乳;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ASPS)的數字,2022年美國有313,735人,2023年增加為365,000人,專家們認為此種趨勢與整形手術大眾化、醫療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相關。
肌肉下隆乳的爭議
1962年第一台隆乳手術將義乳置入乳腺下方加大乳房,當年最大的困擾是人體組織對於義乳產生莢膜,如果莢膜增生,義乳空間變小(莢膜攣縮),乳房會變硬。1980年代發現將義乳從乳腺下移到胸大肌下,可以控制莢膜攣縮,於是肌肉下隆乳變成臨床指引。
胸大肌位於乳房後面,胸大肌與乳房邊界並不相符,將義乳放在胸大肌下面,女人只是變壯,沒有漂亮的胸型,也困難擠出乳溝,因而1990年隆乳大師約翰.提博茲(John Tebbetts)主張雙層面,藉由切斷胸大肌的下緣,使義乳北半球在肌肉下,南半球在乳腺下,改善外型。
傳統的女性不從事體力工作,也不運動。1896年奧林匹克第一次在希臘舉辦馬拉松比賽,參加的全部是男性,1967年才有第一位女性選手,然而2022年波士頓的馬拉松有43%女性,同年芝加哥馬拉松有50%女性,2023年台北馬拉松約有40%女性。21世紀運動的女生很多,台灣許多健身房女性的人口多過男性。
另一方面時代的巨輪從不停息,二次大戰之後,女性進入職場;21世紀男女平權,某些需要體力,甚至大量臂力,傳統只有男性擔任的工作,例如警察、軍人、消防員、救護員、營建工人等等也有女性從業員。
男女平權改寫隆乳歷史
胸大肌的主要功能是肩膀的內收、靠攏及內旋,有固定關節的作用。胸大肌肌肉下原來沒有空間,肌肉下隆乳疼痛度很高,病人形容像被卡車輾過一樣,術後需要時間恢復,肌肉下隆乳的女性長時間追蹤,肩膀功能及關節穩定度下降,核磁共震檢查胸大肌承受義乳壓力,肌肉體積變少,胸大肌功能受損,老年女性甚至肺活量下降。
隆乳對於職業上用到大量上臂功能的女性,一個更大的困擾是「抽搐的乳房」,胸大肌收縮(例如菜刀刴肉)義乳跟著抽搐,因而上半身運動的女性,不適合肌肉下隆乳。
巴西的女醫師葛蕾芙(Dr. Ruth Graf)在2000年提出筋膜下方(胸大肌上方)的隆乳,好處是義乳背面肌肉覆蓋,卻不會傷害肌肉。義乳被筋膜隔離,能與乳房密合,又不會被乳腺感染,此種術式疼痛度低,恢復快,形狀自然,乳溝深邃,跑步會晃。
胸大肌運動時乳房不會抽搐,唯一缺點是瘦削的人軟組織較薄,可能摸得到義乳。只是作隆乳的醫師長年習慣肌肉下隆乳,困難接受變革。
2022年美國乳癌切除之後乳房重建研討會結論是「乳癌重建的趨勢是筋膜下隆乳」。2023年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長梅琳達霍斯博士(Dr. Melinda Haws)呼籲:「女人的乳房從未長在胸大肌下面,過往所謂肌肉下隆乳質感較好,其實是肌肉的厚度糢糊了觸感,為了維護女性的健康,學會建議例行性採用筋膜下隆乳,肌肉下隆乳建議保留於特殊狀況使用。」隆乳的歷史由於男女平權而被改寫!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