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5年前檢查出痔瘡,但當時害怕動手術而沒有選擇開刀移除病灶,只有痔瘡發作時擦藥或吃藥控制,然而近日痔瘡頻繁出血,他終於下定決心動手術永絕後患,沒想到檢查後被告知已經罹患大腸癌,讓他感到很震驚,「為什麼5年前是痔瘡,現在變成大腸癌?」
痔瘡放著放著會變成大腸癌嗎?醫師給答案!
痔瘡「放久了」會變成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曾對此澄清:「痔瘡就是痔瘡,不會變成癌症!」她解釋,痔瘡是因為肛門血管靜脈曲張而形成的腫塊,和無中生有長出來的息肉或腫瘤都不同。簡言之,我們可以想像成痔瘡就是一種血管老化,就算痔瘡沒開刀切除也不會放著放著就變癌症,然而老的東西也不會奇蹟般回春,所以睡一覺起來痔瘡不會自己不見,頂多只是沒有發作、與它和平共存。
在澄清「痔瘡不會變癌症」之後,這兩個疾病因為症狀之一都有排便出血,因此確實很容易被搞混,據統計,有近9成的大腸直腸癌在早期被誤認為是痔瘡,導致治療延誤。以前述的案例來看,之所以本來只是痔瘡、後來發現大腸癌,就是因為誤以為自己長期偶發的血便是痔瘡,想不到這些年來真兇「另有其人」。
鍾雲霓醫師透露,以她的臨床經驗來說,大約3至5年就會碰到患者一直以為自己是痔瘡,結果是大腸癌,這幾年就有一位患者因為排便會流鮮紅色的血,長期當成痔瘡破裂,沒想到檢查出直腸末端處有腫瘤,確診是「低位直腸癌」才導致一直滲血,「這東西沒有檢查不知道,所以如果有擔憂就應該就醫檢查!」。
血便是痔瘡還是癌症?3徵兆助初步釐清,50歲後這件事預防大腸癌
除了就醫檢查最準確,在家中如果要初步判斷自己的排便出血是痔瘡破裂,還是大腸癌偷偷搞鬼,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條件自我檢視。
1.排便肛門出血不應超過2週
肛門修復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更快,如果是痔瘡破裂或肛裂出血,大約2個禮拜內會好轉。因此,如果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排便當下感覺大便乾硬、肛門有點撐且伴隨出血,通常肛裂或破皮的可能性高,可以觀察一至兩周,若仍未好轉再尋求治療。但如果排便出血已經兩周以上,出血狀況仍未改善、且血量甚至有變多的跡象,就要提高警覺,最好就醫釐清!
2.排便時肛門有無異物脫垂感
如果排出血便時,肛門伴隨有奇怪的異物感、或有異物脫垂出來卡住的感覺,偏向痔瘡的可能性高,由於疼痛程度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就醫尋求治療。
3.排便後肛門是否有搔癢或悶痛感
由於痔瘡本質是老化的肛門軟組織和血管,當它隨著歲月老化脫垂,可能會在排便脹縮時帶來刺、痛、癢等各種症狀。不過如果是肛門癢也可能跟過度清潔太乾燥、飲食造成皮膚過敏、貼身衣物纖維太粗或材質太刺激引起搔癢,不妨也試著排除這些可能性。
有些迷思會說鮮紅色血便代表痔瘡破裂,而暗紅色或紅褐色的血便,則是腸道出血所致,但其實這個辨別方式不完全準確,所以千萬不要再看血色判斷有無腫瘤或腸道健不健康,鍾雲霓醫師強調,與其花時間分辨是痔瘡還是腫瘤,不如趕快就醫檢查!尤其只要有排便出血、體重異常減輕、裡急後重感、大便變細或是排便習慣改變,建議去照個大腸鏡比較安心。
目前國健署也補助50歲以上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2025年起始年齡更下修到45歲,只要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能做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最高有望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