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哪六種壓力,讓美國青少年「心理過勞」?

翻轉教育
更新於 11月08日07:59 • 發布於 11月08日07:59 • 程遠茜
哪六種壓力,讓美國青少年「心理過勞」?

我們常把網路社群當成孩子們身心失衡的「元凶」,但美國一份由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數位成長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Thriving),及印第安納大學「莉莉家族慈善事業學系」(Lilly Family School of Philanthropy)聯手發布的研究,收集1,545位青少年的調查結果,細緻分析壓力成因,也呼籲培養孩子的自我照顧練習(Self-Care Practices),有助修復身心。

研究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心理過勞」(Burnout),但也有四分之一表示「很享受生活」,報告將壓力原因排序為: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人生規劃

56%的青少年表示,一直被敦促要對未來有藍圖:上大學、未來要做什麼、經營人際關係,最讓人壓力大。

2.成就追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論成績、得獎等的好表現的追求,讓53%青少年感到壓力。

3.形象經營

塑造一個符合期待的形象、維持外表美好,讓過半的青少年覺得很累。

4.社交生活

維持一個顯而易見有活力的社交生活,像是約朋友出去、參加活動或派對,讓44%青少年有壓力。

5.交朋友

尤其在社群上,要不斷表達支持、成為一位別人能夠依靠的朋友,滿累的。

6.行動主義

要對生活周遭和社區保持好奇心、熱心、關心,且還要能付出一己之力,讓他們覺得很有壓力。

大人給的壓力最多,社群帶來比較心、也能純然抒壓

最大的心理負擔,來自身邊的大人們,包含學校老師、教練、家族長輩、爸媽,在人生規劃上不停地諄諄教誨和關心提醒。「從小不斷被問『所以你長大想要做什麼?』,於是不斷嘗試、找到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變得很有壓力,」一位十年級男孩如此回覆調查。

青少年當然會給自己壓力。在追求成就時,跟大人相似,青少年也容易賠上平衡的生活和精神健康。而在經營形象時,女孩比男孩更有壓力(57%女:42%男),最難受的是近七成多元性別的孩子;社群確實是這個面向的壓力培養皿,不僅要拿出最佳一面,還必須展現特定符合期待的樣子。

不過,社群有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雙重功能。雖然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社群不時會帶來形象經營的壓力,尤其是上 Instagram、抖音和 Snapchat 時;不過,四到五成的青少年同時覺得,玩社群能療癒減壓。其中,跟朋友玩線上遊戲最能夠釋放壓力。

這份調查統計出美國青少年們的社群使用圖像,愛用前六名是 YouTube(97%)、聊天 Apps(83%)、抖音(82%)、線上遊戲(80%)、Instagram(78%)、Snapchat(74%)。其中,有五分之一的人表示,會幾乎持續不間斷地使用抖音、聊天 Apps、YouTube、Snapchat。

高社經孩子壓力較大、多元性別 LGBTQ+ 青少年為重災族群

家庭資源多,好像人生就比較容易成功?但研究顯示擁有資源的孩子並沒有比較輕鬆。來自社經背景較高家庭(家長高收入或高學歷)的青少年,人生規劃、成就追求、形象經營的壓力更高;而擁有高學歷爸媽的小孩,則有更多來自社交生活(Social Life)的壓力。

報告也指出,女孩和多元性別 LGBTQ+ 青少年們,在六個面向的壓力值明顯較高,其中多元性別 LGBTQ+ 青少年們更是重災族群,他們的壓力面向也跟總平均的排序不太一樣。讓這群青少年最感壓力的、近九成覺得是形象經營、次為交朋友(超過五成)、社交生活(超過四成)。

也就是說,比起異性戀青少年,多元性別 LGBTQ+ 青少年最煩惱的偏向於自我形象定位和社交接軌 。而且他們心理過勞的風險也不斷攀升,93%的 LGBTQ+ 青少年有不斷升高的交友危機,但總的來說,LGBTQ+ 青少年在人生規劃上的壓力風險,是異性戀孩子的6.81倍。

青少年缺乏自我照顧練習

掛在線上的互動「休閒」,顯然無法達到有意義的交流和全面放鬆,研究團隊呼籲要協助青少年學會「自我照顧練習(Self-care Practices)」,才能達到真正的紓壓,報告中將這些練習分成三大塊、七小項:

1.生理(Physical)

養成健康習慣,包含每天睡7小時以上、運動1小時以上、去戶外接近大自然。

2.社交(Social)

達成相較完整的互動過程:和朋友進行深度、有意義的對話、盡量幫助朋友或同學。

3.心理(Psychological)

能靜下來好好完成事情,譬如做一些需要發揮創意的事情、做一些與課業和學校活動無關,且有趣放鬆的事情。

這次採樣調查的青少年中,將近半數青少年睡眠不足、運動量不足,建議應該要當成日常習慣的戶外踏青、深入且有品質的社交行為、做有趣放鬆的創意休閒等,只能每週偶一為之。此外,心理過勞高風險群的 LGBTQ+ 青少年,比平均值更忽略自己生理上的自我照顧需求。

換句話說,青少年普遍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意識。研究呼籲,若能在生活中,每週做到四天以上的「自我照顧練習(Self-care Practices)」,不僅能降低23%過勞的可能性,更能形成健康的練習循環。分析還指出,若真能好好自我照顧,將會有過半的青少年每天可睡七小時以上、40%的人能做更多放鬆有趣的事、40%的人會一天運動達一小時。
即便研究結論看似老生常談:大人們少給人生建議和壓力、多鼓勵孩子花時間睡覺、出去玩、深度互動、認真休閒,卻在科技改變日常力道愈來愈大的情況下,仍舊需要大家花更多時間,認真休息。

(資料來源:Commonsense.org《Unpacking Grind Culture in American Teens: Pressure, Burnout, and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責任編輯:劉映均)

加入翻轉教育LINE好友看好文

延伸閱讀:

青年自殺為最新十大死因,新世代心理問題如何解決?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