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種姓制度,從殖民時代就已廢除,卻在社會根深柢固,導致很多貧困家庭無法翻身。來自印度的宗教慈善團體ABM,和慈濟合作,在印度進行多項發放跟扶貧的任務,創辦人西塔論親自來台灣拜訪慈濟,特別的是,他們是第一次出國,看到慈濟有學校、醫院、電視台等志業,相當讚歎,並且由衷希望,未來持續加強雙方合作,共同宣揚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
冷冽的寒冬,被來自島國的熱情給溶化,關渡靜思堂,有朋自遠方來,他們是印度與慈濟合作的佛教團體ABM。這位ABM創辦人西塔論,以及執行長山米爾,是對父子檔,對台灣的一切顯得相當好奇,進到大愛電視台攝影棚,坐上主播檯,體驗一把播報的滋味。ABM創立於1984年,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成員有一千多人,跟慈濟一樣,透過宗教行善,成立學校,希望在種姓階層分明的印度,協助民眾脫貧,促進階級流動。
ABM創辦人 西塔論 加卡瓦:「談到這個我很傷心,就是雖然有很多聖人聖者都想要排除這個種姓制度,還有一位,Bhimrao Ramji Ambedkar,他一開始也是低種姓,成為政府官員,他也盡力想廢除這個種姓制度,但政府的政策啊、種種原因,目前在印度沒法做到。」
許多印度人民,一出生就被階級決定了命運,西塔論相當哀傷。參訪靜思堂,見到慈濟醫院、學校、電視台相關志業,驚訝的發現,原來慈善也能這麼多樣性,因此對雙方未來的合作充滿期待。
ABM執行長 山米爾 加卡瓦:「現在我們第一次出國,參訪大學、醫院等志業體,我覺得可能其實,可以做的東西其實是很多。」
值得一提,這場台灣行,ABM執行長山米爾也在20號新店靜思堂,皈依上人,他說做這個決定前,早就有充分的思考。
ABM執行長 山米爾加卡瓦:「我第一次聽過慈濟,我就去認識慈濟,我讀關於慈濟的故事,去認識證嚴法師,我父親說,人的生命總需要一位導師,我覺得證嚴法師是我心目中的導師。」
參觀完關渡靜思堂,這對父子的台灣行也步入尾聲,但回國後一切並未結束,未來,他們將會和慈濟,在印度這塊佛教發源地,創造更多的奇蹟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