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該投資基金還ETF?2 面向 + 1 關鍵輕鬆判斷

Money錢雜誌
更新於 2023年08月08日09:39 • 發布於 2023年08月08日09:33 • 游季婕

本篇您將了解到 3 件事:

  • 面向1:所有 ETF 費用都很便宜?
  • 面向2:基金績效比不過 ETF?
  • 關鍵1:什麼情況下可考慮基金?

主、被動投資爭霸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自從 1976 年,先鋒集團(Vangauard Group)在公開市場上推出第一檔被動管理的指數型基金後,主、被動投資的爭論就此展開,加上被動管理的基金成本低,又能獲得不錯的報酬,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中,使主動型基金不斷受到嚴峻的挑戰。

而由指數型基金延伸出來,且為現今最令投資人推崇的 ETF 則是在 1993 年開始出現,與指數型基金相同的是,都為低成本和被動追蹤指數的產品,不同的是,ETF 與股票的交易方式一樣,可於開盤時間隨時進行交易,增加了交易上的彈性,被動投資的好處又再添一項。

雖說主動型基金看似相對於指數型基金、ETF 沒什麼勝算,但在年初至今以台股來說,主動型基金表現勝過 ETF 不少,本文將從費用和績效這兩面向,幫助投資人釐清究竟買基金還是 ETF 比較好!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基金經理費雖高,但 ETF 交易成本不一定低

首先要瞭解到,每檔基金都會有「簡式公開說明書」,其中會有個部分計算最近五年度各年度基金之總費用率,這是由 2 個部分所組成:交易直接成本(手續費、交易稅)和會計帳列之費用(經理費、保管費、保證費、其他費用)。

過去主動型基金最令人怯步的原因主要是較高的經理費,但整體來看,績效卻沒有比被動追蹤指數的基金、ETF好,會讓投資人覺得這費用並不值得,可是要注意,不一定是所有 ETF 都像元大台灣 50(0050)一樣有低廉的費用率(2022 年為 0.43 %)。

以富邦臺灣中小(00713)為例,因為是動能選股,標的之變動較為頻繁,因此手續費和交易稅佔淨值的比例分別高達 0.63 %、1.01 %,總費用率為 2.13 %,已和不少主動式基金的費用相當。

ETF 可輕鬆複製大盤報酬,因而成為投資人首選

績效層面來看,主動型基金一開始的目標並非為超越大盤報酬,而是因為相較於投資人自行組建多元、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主動型基金能提供相對低的成本來達到這個效果。但現在指數型基金和 ETF 不只侷限於大盤指數的追蹤,像是債券、大宗商品、各種產業等,都有相對應的產品可以投資,因此主動型基金才將目標轉變成超越大盤。

以績效的層面來看,ETF 有兩個好處,其一是,可以用些微的誤差複製大盤走勢,獲取與市場接近的報酬,畢竟投資賺錢的是少數人,若我們將大盤的報酬視為平均值,那績效就至少勝過 50 % 的人了。

從過去幾十年來看,基金的平均表現並沒有達到這個目標,而我們也很難藉由某些特定的方式或指標,找到能持續優於大盤的主動型基金,因此能輕鬆勝過一半以上投資人的指數型基金成為大家的首選。

ETF 並非全然被動,績效想超越大盤,基金是選擇

其二,追蹤指數大多以季度的頻率和固定策略去調整持股,從而減少因人為情緒而產生的錯誤判斷,對於投資是很有幫助的。但要注意,像是一些主題式 ETF 或者追蹤未經實證有效的因子所編製的指數,都是帶有人為主觀的想法,並非完全被動,這也反映在費用率上,這類 ETF 的總費用率會高於 1 %。

從上段來看,當投資人希望報酬勝過大盤,但又不想自行挑選個股時,勢必就要以非追蹤大盤指數的基金為主,而根據資料顯示,這並非毫無勝算。以台股基金和 ETF 來比較,今年以來、過去 3 年和 5 年,基金幾乎都有較好的表現,而且與 ETF 的差距明顯超越費用率,這初步證明了,以台灣的投資市場來說,說不定基金不一定比較差。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