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愛自己的定義是什麼?學會疼惜自己,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健康遠見
更新於 06月25日01:53 • 發布於 06月21日00:00 • 閱讀,對身體好!

編按:疼惜的感覺良好。當某人對/替我們做了善意的事─尤其是無條件,並不是為了報答我們或者我們要求回報時─讓人感覺溫馨,就好像裹著自己最愛的毯子。

寫下本章初稿的前一天,我正在每週團體視訊會議與一位名叫艾力克斯的男士進行討論,他告訴我,他為了自我批評而苦惱。我請他探索批評自己是什麼感受。他得在視訊會議中的其他200人面前發言,所以他只簡單扼要地說:感覺不好。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接著,我請他想想曾經體驗到疼惜的時刻。我預期他會說在超市排隊時被其他人禮讓,或是有個小孩不經意間給了他一個擁抱之類的,結果他說的話卻讓我感到意外:「前幾天早上我幫室友煮了一個蛋當早餐。」這並不是我的大腦所預想的。真有意思。

我問他,對他的室友做出善意舉動有什麼感受,他肯定地表示那種感覺很好,真的很好。這件事顯示出對他人的善意會為我們情緒帶來正面效果。我請他在自己身上進行這種比較:疼惜vs.批評。艾力克斯迅速回顧了一下,憶起自我批評的感受(不太好)與疼惜的感受(很好!)。接著我請他比較這兩者,讓他清楚看出何者具有更高的獎勵價值。

很多時候,疼惜別人比疼惜自己來得容易。因此,在我們大約5分鐘的探討結束時,我給艾力克斯一項任務:當你注意到自我批評,便提醒自己幫室友煮一顆蛋是什麼感覺,花一點時間在心裡替自己煮個蛋。他接受了這項任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疼惜的感覺良好。當某人對/替我們做了善意的事─尤其是無條件,並不是為了報答我們或者我們要求回報時─讓人感覺溫馨,就好像裹著自己最愛的毯子。目前在教導大學生正念的崔西,是這麼說的:「疼惜就像穿著我最柔軟的毛衣,但我不只在皮膚上感覺到柔軟的毛衣,而是感覺沁入到身體裡。感覺受到了撫慰。」此外,還有一個好處:有了自我疼惜,我們既付出善意(給我們自己),亦收到善意(從我們自己)。這真是件了不起的毛衣。

崔西與艾力克斯感受到疼惜的獎勵價值一事,亦有神經科學作為佐證。我的實驗室曾進行神經造影研究,此研究可概述為「你的大腦在疼惜時的模樣」。我在其他地方詳細寫過我們的研究,所以在這裡只簡單表述。我們就疼惜如何影響大腦進行了數項研究,包括人們在練習名為慈心禪(loving-kindness)的冥想的時候(稍後你將學到如何進行這種冥想)。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發現,當我們想吃更多巧克力、批評自己或者擔憂未來時,後扣帶皮質火力全開,但它在我們練習疼惜時則變得無聲無息。這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出重點:疼惜會讓因為渴望而火熱的腦部區塊冷卻下來。

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注意看看,疼惜的毛衣是什麼樣的觸感,不論是他人對我們好、我們對別人好,或者我們對自己好。我們能在心裡為自己與他人編織什麼樣的疼惜毛衣呢?

Unsplash by Mads Eneqvist

疼惜如何創造成功

英國心理學家保羅.吉爾伯特(Paul Gilbert)主持的研究讓我們看見,疼惜可能有些令人卻步,尤其是對我們自己。對自我批評委員會聲音很大的我們來說,吉爾伯特的研究顯示出我們可能形成了對憐憫或疼惜的畏懼,而這種恐懼與自我批評、壓力、焦慮和憂鬱有關。

我們養成不疼惜自己的習慣後,可能會不敢善待自己,因為這跟我們習慣的做法不同。我們可能害怕沒辦法善待自己,或是認為自己根本不值得善待。我們也可能害怕自己會失去優勢、失去控制。當大腦說服我們,多吃一球冰淇淋就是對自己好的時候,自我放縱與自我控制變得難以分辨。諷刺的是,我們在這些時刻所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檢視自己。

我們對「當下就吃對」計畫參與者的質化研究顯示,了解我們在自我批評、陷入自我放縱或壓力性飲食習慣迴圈時的大腦運作,可讓人們擁有力量拋開和打破那種頑固的習慣迴圈。以下是我們描述研究發現的報告內容:

對許多人來說,這些行為是因應機制,而他們將壓力或創傷的生活事件視為觸發點。如同一名女士所說:「我想我從不曾質疑過暴食。現在我可以回到當時說,啊,畢竟我剛收到令人震驚的壞消息。難怪我需要找方法去因應!」了解飲食失調在他們生活裡所扮演的角色,便減少了羞愧感或罪惡感(比如,「我對自己的批評減少了。我只是個凡人,而這就是我的感覺」),這經常與人們先前嘗試「控制」其飲食,例如節食等形成對比。舉例來說,一名女士解釋道:「那正是這項計畫與其他計畫最大的不同,後者認為你減重成功了,就表示你是個好人,沒有的話就是壞人。」

抛開罪惡感與羞恥感,便能給予人們力量,開啟自我疼惜的空間,甚至開始想要處理造成他們情緒煩惱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用飲食來逃避。有個人說:「這給了我很大的力量,因為如今我已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可以做出改變。」

當我們感到手中握有力量,就更能為自己做出選擇,而這讓我們對自己產生好感。我們不再批評自己軟弱或失敗,而是用憐憫與理解來對待自己,知道我們只是想保護自己。

一名計畫的參與者說得好:「有了疼惜,我發現腦中委員會的許多老成員完全沒有聲音了。我不再飽受『如果……會怎樣』的持續轟炸、把自己逼到絕望之境,取而代之的是疼惜的聲音。這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

(延伸閱讀:不餓但想吃東西?渴望食物≠飢餓感,拒絕假性飢餓小心大腦騙了你

(本文節錄自《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作者:賈德森・布魯爾,時報出版)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作者:賈德森.布魯爾,時報出版

成為健康遠見Line好友,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