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 VR)技術近年來迅速發展,已經超越遊戲和娛樂範疇,進入醫療保健和心理治療領域。筆者在加拿大多倫多做心理治療師,專業包括治療車禍後的心理創傷人士,本文將探討虛擬實境眼鏡可以如何在此類心理治療領域中使用、當中有何優缺,以及亞洲地區可以如何參考歐美做法,改善心理輔導成效。
焦慮症和恐懼症治療
首先,虛擬實境技術可廣泛應用在焦慮症和恐懼症治療中,透過模擬恐懼來源(例如高處、蜘蛛、公共場合等),患者可以在安全且可控的環境中逐步面對和克服恐懼,這種方法被稱為「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在筆者的工作中,駕駛就是患者的恐懼來源。
在一般的暴露治療中,治療師多依靠想像暴露與實際暴露協助患者面對恐懼。想像暴露需要患者透過想像去投入情境,未必容易做到;而實際暴露上,以駕車為例,要與患者進行的話,環境會變得不安全且不可控。
虛擬實境的暴露則提供了可行的出路。一份 2020 年德國的研究資料顯示,虛擬實境暴露治療的效果與傳統暴露治療相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具靈活性且更為有效。同時虛擬環境可以隨時重複使用,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在實際情況中,治療師可以模仿不同的情境,例如在城市中、在高速公路前進,又或者控制不同的情況發生,例如附近有意外發生、有救護車駛過、有塞車等等,針對患者情況作調節。
憂鬱症和壓力管理
虛擬實境技術還可應用於憂鬱症和壓力管理,透過創建放鬆和愉快的虛擬環境(例如自然景觀、海灘、森林等),患者可以進行冥想和放鬆練習,從而緩解壓力和提升情緒。在疼痛管理方面,虛擬實境技術也有顯著應用,例如讓患者置於愉快和吸引人的虛擬環境中,可以有效分散他們對疼痛的注意力。
虛擬實境技術亦可提供不同放鬆練習,引導患者放鬆身體肌肉、從而減少疼痛感。這些方法特別適用於慢性疼痛患者和手術後康復患者,提升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
增進互動與趣味,但仍有進步空間
最後以我個人經驗為例,談談實際操作流程。我目前在加拿大提供線上心理治療的機構工作,公司會轉介患者給治療師,同時提供虛擬實境設備,包括虛擬實境眼鏡及相關應用程式資料。治療師不用配備眼境,用電腦登入帳戶就能與患者看見同一個虛擬實境畫面並進行操作;患者則是主要使用 VR 眼鏡的人,他們只需用一般的智慧型手機、開啟特定的應用程式,然後把電話套進眼鏡的特定位置後便可使用,操作上十分簡單。
我們先談談虛擬實境技術在心理治療應用上的優勢。以筆者公司為例,由於我們只提供線上服務,所以不可能與患者面見、進行暴露療法;以前我們最多也只能請患者想像情景,療效未免打折扣。虛擬實境技術則能夠提供高度真實的感官體驗,讓患者更容易投入治療過程。
治療師在過程中可以控制虛擬環境,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此外,虛擬環境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治療參與度,例如研發公司把一些心理教育製作成短片在虛擬環境使用,由於使用虛擬實境眼鏡後動畫會變成 3D,的確會比 2D 更吸引力。
但同時,由於整套技術仍在持續研發中,作為使用者,筆者認為還有很多進步空間。例如在環境設置上,目前的虛擬環境設計未免機械化與重複,治療師可控的部分亦不多。多使用幾次後,很多情景都會重複,吸引力與新鮮感亦會下降。又例如目前的 3D 動畫技術仍然非常像「動畫」而不具有「實感」,也會影響患者的投入程度。不過瑕不掩瑜,虛擬實境技術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前景仍然非常廣闊。
港台應用未臻成熟,應多借鏡歐美經驗
現在不論港台,雖然此技術已多使用在康復範疇,但心理治療方面仍然在非常初步的階段。網路上多數中文資料顯示,此技術只停留在研究、討論與思考層面,實際使用的部分仍未臻成熟。
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確有其可取之處。其實不論虛擬實境技術還是人工智慧,均是世界之大勢所趨,亞洲地區的心理輔導行業人員也應有更長遠的眼光,了解在此行業中,科學可以如何結合心理學,改善病患的治療體驗。
盼望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虛擬實境技術能在心理治療範疇中繼續發展,不僅針對上述病症患者提供服務,更可探索更多可行的發展空間。
【延伸閱讀】
●「你的靈魂出事了!得去找薩滿巫醫治療」──馬雅看病初體驗
●為何面對生活無法自理、只能躺在床上的憂鬱症患者,再厲害的心理師也沒轍?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