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多以來,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執導的電影,多是平凡人突然掉進了極端壓力環境的故事,看來《李察朱威爾事件》(Richard Jewell) 又是一部同類電影。時間看似在這位將近 90 歲的導演身上沒有太大的影響,他仍然交出了一部好看的電影,但也就是因為好看,更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殘念。
時間回到 1996 年亞特蘭大舉辦夏季奧運期間,在活動場地百年公園裡,平凡的警衛李察朱威爾發現了一枚土製炸彈,他緊急通報同僚與警方,引導正在享受現場演唱會的群眾疏離,但很快地炸彈突然引爆,造成了 2 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但這場悲劇的規模本應更大的,如果朱威爾沒有發現這個被放在長椅底下的包包,它可能製造更大的傷害。FBI 介入調查,卻發現已經成為城市英雄的朱威爾,符合兇嫌炸彈客側寫的許多描述。
百年公園爆炸案:左方的白色媒體塔樓一樓是原爆點
FBI 開始對朱威爾進行地毯式搜查,同時透露關鍵案情給新聞界,期待嗜血媒體為公權力助刀,壓迫朱威爾露出行兇破綻。但是從小就渴望成為執法英雄的朱威爾,無意間成為了英雄,卻在 3 天後又成為了新聞鏡頭下的惡魔。輿論撻伐他、FBI 想方設法構陷他、而他自己長年的價值觀也在對抗他──他待人和善至不可思議地步,會貼心注意所有生活小細節,盡可能地幫助他人。
李察朱威爾本人
他崇拜執法公僕,最喜歡說的話是「我也是執法人員,我懂」,對警方或權威的任何要求百求必應,即便這些要求的目的是在構他入罪。朱威爾與媽媽一夕之間成為全美公敵,國家機器動得異常厲害,新聞媒體欲誅他而後快,人民將一大堆刻版印象投注在他身上,而該死的,朱威爾卻是清白的。
李察朱威爾本人
伊斯威特延續真實事件改編路線
1996 年不算久,仍有許多人應該記得這件駭人聽聞的美國醜事。伊斯威特選擇這個題材,很明顯地在延續《賭命運轉手》(The Mule)、《15:17 巴黎列車》(The 15:17 to Paris)、《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Sully)、乃至《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等電影的真實事件改編路線。李察朱威爾幾乎是一個最完美的嫌疑犯:這位白人男性體重過重、他成年後仍與母親住在一起、他有槍枝使用經驗、他的求職過程並不順遂、他夢想成為執法人員,但卻曾遭到警局革職,曾經在擔任學院警衛時,被控執法過當並有情緒問題。如果在馬丁史柯西斯的鏡頭下,朱威爾應該會成為性感又迷人的麻煩人物。但在伊斯威特的電影裡,朱威爾非常壓抑、安靜、服從、不善言辭。
《李察朱威爾事件》
對這位現在非常喜歡改編真實事件的導演來說,他選擇的每起真實事件都比幻想電影更加離奇,但是伊斯威特似乎無意把電影拍成《美國犯罪故事》(American Crime Story) 那樣浮誇絢麗,《李察朱威爾事件》的好,需要你安靜凝視才能體會。《李察朱威爾事件》看起來很像導演前作《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因為同樣都是平凡人突然成為英雄而又突然被高規格檢視的故事,但是《李察朱威爾事件》的節奏與複雜度,比《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還要緩慢單純。這部如流水一般平鋪直敘的電影,很容易令人在過程中感到不耐──而這部電影將近 130 分鐘。
《李察朱威爾事件》
一群好演員們撐起電影
多虧了演員們,讓這部電影仍然能保持一貫的伊斯威特水準。保羅華特豪澤 (Paul Walter Hauser) 是讓這部電影值得被記住的原因,他飾演的朱威爾與真實本人外型極其相似,但那是最不重要的部分。華特豪澤演出了一個令人心碎的男孩,這部電影裡大多時候他都在忍耐外界對他的欺凌──甚至早在炸彈事件之前就是如此。
保羅華特豪澤
他的夢想在外人眼中無聊地不屑一顧,他完美符合軟爛男的各種條件──別忘了他身在最要求男子氣概的喬治亞州。你可以看到華特豪澤悄悄地把這些別人對他的不好壓在情緒底層,然後仍然相信正義與法治是能夠保護所有人的。如果你也看過《老娘叫譚雅》(I, Tonya),你會驚奇於那部電影裡不可靠的混混,在這部電影裡竟然如此令人喜愛又感傷,這是華特豪澤的功勞,這是他職涯的精彩演出。
保羅華特豪澤
凱西貝茲 (Kathy Bates) 永遠是完美的,在這部讓她飾演愛護兒子老媽媽的電影裡也是。平心而論,她的戲份並不多,僅有片尾一場演講戲是她的主場。這屆奧斯卡會遴選她角逐最佳女主角,就是因為這宛若《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最後幾分鐘亮相的片段。這樣說來,貝茲入圍好像對其他整部電影演滿滿的演員們不太公平,但這種說法對貝茲也一樣不公平──這幾分鐘的演講,貝茲收起那套劍拔弩張的浮誇,把自己擺在一個平常愛看電視、愛做料理的平凡老媽位子,心有不甘地向著媒體為她的寶貝兒子抱不平。這段演講是黃金等級,直逼觀眾眼淚。
凱西貝茲
喜愛山姆洛克威爾 (Sam Rockwell) 的朋友們有福了,他飾演的律師華生是這部電影裡主角唯一能夠依靠的權威人士。對不知世事的朱威爾母子來說,洛克威爾宛如一位保護他們的超級英雄。《李察朱威爾事件》沒有太多空間讓才華洋溢的洛克威爾盡情揮灑,但仍然能讓觀眾再次愛上他。
山姆洛克威爾繼續飾演厭世卻犀利的俠風角色
《李察朱威爾事件》是一部好電影,好在它有一票好演員,撐起有時無力的敘事節奏。如果說《李察朱威爾事件》平實過頭的目的,是在還原事實,那又有點言過其實:電影裡的描述,似乎只有華生律師願意站在朱威爾這邊,事實不然,華生是真有其人,但仍有許多其他律師一起幫忙挽救這樁冤罪;喬漢姆 (Jon Hamm) 飾演的 FBI 探員湯姆蕭恩是虛構的,是綜合 FBI 幾位辦案探員的事蹟而成的角色;另外與蕭恩上床、換取情報的無良女記者凱西史庫格 (Kathy Scruggs),卻偏偏又是真有其人。
奧莉薇亞魏爾德 (Olivia Wilde) 飾演史庫格
這種虛實交雜不是新鮮手法,也無須批評。問題是,奧莉薇亞魏爾德飾演的記者史庫格,幾乎具備了所有嗜血狗仔的負面元素:她粗俗、無禮、挖新聞不用其極、願意用肉體與執法人員換取情報。史庫格幾乎可以算是電影裡最令人討厭的角色──電影描述她是第一個報導朱威爾是兇手的記者。可是,真實世界的史庫格真的如此無恥下流嗎?她真的違背新聞道德,以性交易換得新聞頭條嗎?
已過世的史庫格本人
不幸的是,史庫格本人無法發表意見了── 2001 年史庫格已經過世。這對史庫格來說算是毫無根據的嚴重汙衊,亞特蘭大記者公會已經要求華納影業修改這些劇情,但是華納置之不理,他們認為這部電影「基於許多有可信力的資料來源」製作,沒有任何修改的必要。
朱威爾與母親(左)
但是對導演伊斯威特與編劇比利雷 (Billy Ray) 來說,他們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描寫,對史庫格本人形象的影響。但他們仍然決定「製造出」一個令人厭惡、而且符合狗仔刻板印象的邪惡記者。事實上,朱威爾事件當時,全美媒體對朱威爾的追殺所在多有,沒有必要再塑造一個明確妖魔化的角色來強化這種輿論歧視。但是,《李察朱威爾事件》這部批評人們對白人男性刻板印象有多恐怖的電影,卻用了另一個刻板印象來證明它的立論。
《李察朱威爾事件》導演與演員
簡單來說,《李察朱威爾事件》仍然有著伊斯威特出品的水準,而幾位演員的表現更加了不少分,至少與大量素人演員的《15:17 巴黎列車》相比起來是如此。但是大段劇情毫無起伏的鬱悶描述、乃至妖魔化角色的手法,讓《李察朱威爾事件》充滿了殘念、濃濃的殘念。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