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棍球運動近年在台灣扎根萌芽,成為台灣體壇的新興運動,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了解袋棍球有趣好玩又不失競技切磋的特性,以下透過系列文章,讓你快速了解袋棍球的起源與規則,輕鬆上手成為高級玩家!(此篇規則以男子組為主)
對造物者的感謝-袋棍球源起
袋棍球發展最早可追溯至西元1000年,北美原住民相信袋棍球能成為療癒人心的力量,並將此球類認為是向造物者表達感謝的偉大儀式,由於起源於北美,最早盛行的地點也是在美洲,近年才在亞洲日韓、香港、泰國及台灣等地發展。
袋棍球的運動型態與籃球、足球及曲棍球相似,可以說是這三種球類的綜合體,使用頂端有網狀袋子的桿子作為持球工具,由球員持球桿並設法射門得分的團體球類運動,進攻端用球桿進行運、傳、接、鏟等動作攻破對手球門,防守方則可使用身體阻擋、球桿干擾及戰術運用等方式,破壞對手攻擊機會。
男子袋棍球競賽方式
每場袋棍球比賽由兩隊參與,每隊10人,雙方皆企圖使球進入敵隊球門,藉此得分贏得比賽,並同時防止對手進球取分。
袋棍球球場為長 110公尺、寬 60公尺的長方形,約與足球場相同,球員不得以手觸球,只有守門員在守門圈內時例外,守門圈則是在球門前半徑 3 公尺(3.28 碼)之圓形,只有該方的守門員及球員能夠進入。
每支上場的比賽球隊由10人組成,完整球隊應包含1名守門員、3名後衛、3名中鋒及3名前鋒,單一球隊最多可編列13名替補球員,全隊最多23名球員可以在比賽中穿著球隊制服。
另外,每場袋棍球比賽分為4節,每節15分鐘,每節間格之休息時間為2分鐘,中場休息則是10分鐘,每節結束後,兩隊應換場,袋棍球比賽進1球為1分,比賽時間終了後,得分較高者取得勝利。
若遇到平手狀況,兩隊將進行驟死延長賽,驟死延長賽每節為4分鐘,每節之間有2分鐘的休息時間,必須進行至場上有球隊得分才算結束,並以先進球的隊伍為勝隊。
男子袋棍球規則
比賽開始前五分鐘將以投擲硬幣決定兩隊進攻方向,並由客隊隊長優先選硬幣面,另外,每節開始及隊伍得分後都應進行「開球」,裁判必須將球置於球場中央,裁判應示意兩名球員同時各就各位,裁判會宣布「就位完成」,裁判宣布完畢後,球員的雙手及手套皆應保持靜止,直到哨聲響起才能移動,開始比賽。
球員替換時不需要通知裁判,同時時間也不會暫停。替補球員應於特別替換區內等待,直到自己要代替的隊友離場後,才能進入球場。兩名球員上下場時皆必須經由規定的換人區。
犯規規則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視情況較為輕微的技術犯規與較為嚴重的個人犯規,技術犯規如阻擾、推人、非法掩護、以手觸球、越位等,若犯規隊伍持有控球權時,球權必須給對方,若犯規隊伍未持有控球權時,則應判犯規球員 30 秒的離場處罰時間。
技術犯規主要是針對違規身體碰撞、揮擊、砍擊及橫桿頂人進行限制,裁判將評估個人犯規的嚴重性和意圖,判處球員1、2或3分鐘的離場處罰時間,在正常狀況下,控球權應判給對方,球員累積5次個人犯規後,將被「罰下場」,且不得再以任何形式參與該比賽剩下部分。
違規身體碰撞:若球員一開始便從對手後方、臀部以下、頸部或頸部以上進行身體碰撞,在對手並未控球,或距離無人控制/飛在空中的球超過 9 呎(2.74 公尺)時進行身體碰撞。
揮擊、砍擊:
在任何狀況下,球員皆不得以刻意施暴或莽撞失控的方式以球桿揮擊對手的球桿。若球員犯下此行為,無論對手的球桿是否有被擊中,皆應視作犯規。球員不得用球桿揮擊對手的頭盔或頸部,唯該球員正在傳球或射門時不在此限。
橫桿頂人:
球員不得以球桿握在雙手之間的部分推頂對手。無論是將球桿向外戳,或拿在離身體過遠的位置,皆為犯規。
男子組袋棍球裝備介紹
裝備主要分為球桿與護具兩面向,球桿則會再依位置不同進行區分,防守球員持長桿居多,進攻球員以短桿為多,守門員則是有專屬的守門桿。
護具方面,所有球員皆必須穿戴防護手套、合適的釘鞋或球鞋,以及附有面罩及下顎扣帶(左右兩側皆應扣緊)的防護頭盔,包含守門員之所有球員皆應配戴運動牙套及護齒套。此外,指定守門員必須穿戴守門員必配裝備,包含護喉、護胸及護襠。前述護具皆為袋棍球比賽的標準裝備。
新手入門重點
不分男子或女子袋棍球,新入門主要有五大步驟,首先可於拍賣網站購入袋棍球裝備,基本可先購入球桿和球,往後真的能與人對打時,再購入防護相關裝備。
其次是學習袋棍球的五大基本動作:運球、鏟球、接球、傳球和射門,運球、鏟球、射門都可一人在草地上練習,接球、傳球和門檻就稍微高一點,需要一人以上做練習。網路上搜尋袋棍球或是Lacrosse,都可以找到許多袋棍球相關賽事、精華或是教學。
另外,對牆練習也是加強個人基本動作的重要一環,朝著牆面來回做傳接練習,厚實基本動作及操縱球桿的能力。
而目前已有多所學校(國中小、高中和大學)都設有袋棍球社團,更有機會參加袋棍球相關比賽,關注袋棍球協會臉書或IG,就會知道更多袋棍球相關活動、課程和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