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幸福感 成大研究:大腦看得到

自由電子報
更新於 2019年10月16日23:54 • 發布於 2019年10月16日21:30
成大心理系副教授龔俊嘉團隊發現,個人型幸福感的影像核心區比較亮,與他人相關幸福感範圍較大。(成大提供)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幸福感也看得見!成大心智影像研究中心暨心理系副教授龔俊嘉團隊,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進行大腦造影,發現當人們感到幸福時,大腦中與自我概念最相關的兩個腦區,會出現由內(自我)向外(他人)、以同心圓方向擴展的血流反應,且顯示與人互動產生的幸福感,高於個人功成名就的幸福感。研究成果登上十月發行的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

與自我概念有關腦區會發亮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龔俊嘉帶領成大電機所博士生歐陽諺、醫資所碩士生趙韓信進行幸福感研究,招募約廿名受試者進行大腦造影,以一次一張的方式,觀看包括母親親吻嬰兒、工作、會議、結婚、一家人在海邊散步、競賽獲得冠軍等圖片,並按鍵回答圖片「讓你覺得多幸福」?當受試者感覺幸福時,大腦與自我概念最有關的兩個腦區會發亮,且幸福感愈高,與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樂、滿足的酬賞感)的腦區共振頻率也愈大。

與人互動幸福感 高於個人

團隊更發現,個人型的幸福感如比賽獨得冠軍,同心圓擴散的影像核心區比較亮。而與他人相關的幸福感如母親親吻子女、三代同堂、一家人和樂融融等,亮區離核心較遠,但範圍較大,推論幸福感可以從「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來切入,且從多數受試者的亮區都離核心區較遠來看,也顯示出與人互動產生的幸福感,高於個人功成名就的幸福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團隊認為,大腦對幸福感的影像分佈,類似華人的人際關係,以自我為圓心,以親疏關係(家人、密友、同事、路人)的同心圓向外推展。

研究成果 登國際學術期刊

龔俊嘉表示,造影影像對「幸福感」提出生理性的支持。與他人有關的幸福感大於個人型的幸福感,也說明為何人會做讓「自己在乎的人」快樂、開心的事,而在乎的人不一定是關係緊密的親友,也有可能是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亦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

龔俊嘉說,未來將嘗試研究不同族群、不同年紀對幸福的反應是否也有不同。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2
  • 葛凱敏
    這個研究很有意義,加油!龔团隊~
    2019年10月17日01:25
  • 是啊!幸福感常常因人而異, 但是為了逃避讓自己安心 抑或是真心有幸福的感覺🤔 希望能加入這項考量進入研究, 有時候對於自己, 都搞不清楚是為了安心還是真心誠意。
    2019年10月17日02:11
  • 完全覺醒
    問題是,你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幸福的根本是從個人開始。 先自我滿足才能滿足別人,才能和別人進行真誠的社交,否則只是在應付罷了。 很多人還沒學會愛自己,就先學會自我犧牲和忍讓,能量被別人偷竊而不自知。
    2019年10月17日04:27
  • 🤎珮玲🍡🍵維哲🎋💌
    如果能達到終點,此生無憾。
    2019年10月17日02:09
  • Tiger
    可以開始研究產生幸福感的藥物或器材了,當毋須幸福就可擁有幸福感,毋須成功就有成就,商機無限
    2019年10月17日04:0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