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瞭解照護支援,長照2.0有哪些喘息服務可使用?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018年09月28日11:12 • 發布於 2018年09月23日15:50 • 閱讀,對身體好!

80%以上的長照家庭家屬需要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行動不便病患的家屬,雙重的壓力下,家屬身心壓力,以及生理不適的狀況接踵而來,將導致整個家庭的運作與功能被破壞。因家庭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長照2.0計劃提供了短期日間或長期進駐機構的喘息服務,除了依天數計算的短期居家喘息服務可以申請外;由社區提供的日間照護機構協助照顧;或是轉由24小時的住宿型機構生活,都是一種居家照護支援的好方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你累了嗎?試試居家喘息服務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目前,許多社區都有居家喘息服務可以申請,讓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協助到家中分擔照顧家屬的工作,短暫減輕照顧的壓力和負擔,才能讓家屬與病人的長照之路走得更長遠、更有品質。

喘息服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機構式喘息」和「居家式喘息」,居家喘息服務通常都是採取預約制,必須提前至戶籍所在地的照管中心進行申請,且每年依據殘疾、經濟等狀況,有時數上的限制,在使用上需要特別留意。

有些病人離開家裡會開始緊張、或是有嚴重「認床」的狀況,那麼由照服員到府服務的「居家式喘息」,就較為適合家屬。

依據失能程度,選擇適合的機構喘息

由於「居家式喘息」不是全天候的,每天最多僅6小時,「機構式喘息」則是由機構人員提供24小時的照顧,因此對於家屬來講,如果需要長時間休息,「機構式喘息」服務將比較適當。使用機構喘息服務,可依失能狀況進行不同的安養機構選擇。

社區復能、照顧小幫手:日間照顧中心

除了短期托顧外,也有一種照顧型態,專門針對白天的日間照顧,這樣的日間照護機構類似於托兒所,只是對象換成失能病

人。仍須工作上班、經濟上較為吃緊的家屬,可以透過這樣白天照顧的服務,等到夜晚再接手帶病人回家。

每一間日間照顧中心,都設有護理師、社工、照顧服務員提供專業協助,除了日常照顧外,也會提供簡單的復健服務和休閒娛樂、生活技能訓練等,活動相當多元,對於資格或經濟上無法聘請外籍看護的家庭,將家中失能、失智的病人定期或不定 期帶往日間照顧中心照顧,除了能夠盡量維持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人群往來的過程中,也能協助病人消除社會孤立感;更重 要的是,大大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日間照顧服務,對於許多人手不足的家庭也十分的實用,隨著照料壓力日漸上升,選擇日間照護服務,可以幫忙照顧的家人共同分擔長期照顧壓力,給予家人適當的喘息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經申請了外籍看護,則不能重複申請日間照顧服務,目前僅有台北市政府,可於外籍看護請假、脫逃或交接等空窗期時,短期申請日間照護服務。

老人的保母:家庭托顧服務

每每父母外出工作時,都會將子女托給保母照顧;等到父母年老,子女外出工作時,如果也能擁有專業保母照顧,是不是就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生、老、病、死人生循環呢?家庭托顧服務就是以此為出發點,提供子女們另一種照顧選擇。

托顧家庭提供週一至五、每天8小時的協助,如同保母在自己家裡照顧幼兒一樣,托顧家庭也對失能、失智病人進行照顧。

通常一個托顧家庭照顧最多不超過四人,並且必須先按照政府規定,改善家庭內的照護環境、取得專業照輔員的資格,才能進行托顧,因此,通常都有一定的專業程度。

相對於日間照顧服務,「家庭托顧」比較像是小型的、家庭式的日照中心,病患由家屬在夜晚帶回住家照顧。對於山地或是偏遠地區等日照中心較少的地方,是兼顧病患照護不足的好方法,一方面取代日照中心,一方面也能提供社區支持功能,強化鄰里間的互助合作。

24小時全天候照顧:機構住宿服務

考量到距離遠近、人手與支援,將長照病人安排到全天候的照顧機構也是一種選擇。目前台灣的「住宿型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提供生活可自理的長者住宿,長者與長者間彼此可以互相交流、生活,有時亦會有講座、團康活動等休閒娛樂提供,類似老人院的概念;而另一類則是提供給有專業照顧需求的患者,給予全日的照護服務,統稱為護理之家;最後一類,是近幾年,剛剛發展出來的特殊機構型態:「失智症團體家屋」,專為失智症病人打造出的特殊養護機構。

一、安、養護中心

安養護中心通常提供的是自費服務,包含無親屬或生活可自理,不需要特別照護的長者都可以申請入住,設施包含基本的保健服務、休閒空間運用、甚至醫院通報系統。通常是提供年邁病人一個安全、良善的住宿環境,適合生活上仍有部分自理能力的病患。

二、護理之家

護理之家相對於安養護中心,較適合長期、慢性有醫療需求的病患。不管是意識清楚、生活無法自理、或是有特殊病症(如:精神疾病、失智症等),生活上需要人照料的病人,都可提供住宿資源。

不過,目前台灣的護理之家,入住的病患群廣泛,與安養護中心之間沒有較多的區分,舉凡生活可自理的病患、生活無法自理的病人,都可入住護理之家,差異只在是否有專業醫療需求而已。

三、失智症團體家屋

團體家屋概念指的是:透過社區形式照顧失智症病患,將照顧空間,設計為「家」的型態,有客廳、廚房、寢室,空間安排如同一般家庭。團體家屋只收失智症個案,希望藉由失智症病人彼此間相互照顧、扶持,同時備有一名專業人員,病患每日可以依據自己的習慣,選擇洗澡、睡覺或吃飯的時間,而非由機構決定,使病患居住起來,能有第二個家的感受。

將照護中心打造成家的感覺,對於安撫失智症病人的躁動情緒,有很大的幫助,與同一群人共同生活,較不會使失智症患者感到恐懼及壓力。另外,大門沒有密碼鎖的設計,讓病患不會有被「關」起來的感覺,然而為了安全考量,也特別將門改造成「看不出大門形狀」的設計,有些團體家屋甚至會配有開門即響的鈴聲,讓照護人員能警覺長者是否離開家屋,是一種兼顧安全與人性的環境配置。

因照護人員皆有失智症照顧背景,所以,團體家屋往往所需花費的費用較高。目前全台團體家屋共有八處,分散在基隆、台北、台中、嘉義、雲林、花蓮、南投。

醫院的目的,如果是為了治療疾病、延長壽命,那麼長照機構,除了長期照護的功能外,最重要的,即是營造「家」的感覺,使病患身處其中,也能在生理、心理同時獲得滿足,安度剩餘的老年生活。

如何判斷自己家人適不適合居家照顧?

從住院到出院,隨著家人照護需求提高,照護空間、人力該怎麼分配都是一項問題,究竟該選擇機構照顧還是回家自己照顧?

端視家庭與病人的狀況而定。如果人力不足、居家空間也不安全合宜,那麼選擇機構照顧可能是家庭的唯一選擇;如果選擇回家照顧,病人回家前的準備,則需要多方考量、再三注意。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長期照護科主任;原文刊載於蔣曉文《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博思智庫)

成為健康遠見Line好友,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長照2.0很乱,來看熱閙就有錢領的—堆,真正來服務的—天不到2小時
    2018年09月27日12:5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