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要舉辦横跨 20 至 21 世紀深具影響力的建築師貝聿銘(1917–2019)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LIFE IS ARCHITECTURE)了。早一年知道消息同行已異常興奮,截稿前預展仍未開始,但已有策展團隊透露,展覽中有一道牆貼滿了當年貝老要在法國羅浮宮前建玻璃金字塔,遭到社會猛烈批評的報導,記得當時近九成法國人反對新設計,連美國《紐約時報》也曾揶揄其設計是「笑話」。
把巨人力排眾議的「失敗」貼堂,應該是展覽回顧他傳奇人生的「成功」。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那是後話了。所有大師的成就中,多多少少都夾雜著失敗、唾罵與遺憾。人生嘛!總要遇高低跌宕才有趣,一帆風順只淪為一場悶戲,誰要看?
時維 1984 年左右,貝聿銘視為他人生最艱苦的日子,卻是世界充滿機遇的時代,那年他已 67 歲了。
1981 年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 (FRANCOIS MITTERRAND) 當選後不久,就提出了巴黎最大規模的一次都市規劃,號召全球知名建築師共同參與設計,擺明要翻新法國在世人心中的招牌,展示法國人尊重想像力與創造力,「力證一個古老帝國永遠年輕」。其實,前兩任法國總統已有這種改革 DNA,卡諾總統 (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 期間建了艾菲爾鐵塔(當時也被市民唾罵);1977 年龐比度總統(GEORGES POMIPOU)下令建國家文化與藝術中心,即外觀像煉油廠、爬滿鋼條、水管的龐比度中心(CENTRE POMPIDOU)。
所謂成功,天地、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當年貝聿銘若不是有料、肯破格,再遇到一個要力證國家愛才、前衛、創新以及獨斷的法國總統,他的想像未必能落實。法國媒體當時封 MITTERRAND 為「密特朗一世」,暗諷他要延續路易十四或拿破崙的「帝」氣,還認同文化部長賈克·朗 (JACK MATHIEU ÉMILE LANG) 的建議,「跳過」(BY PASS) 招標程序直接委託貝聿銘設計。
可以想像,除了金字塔設計與古典的羅浮宮格格不入外,「跳過程序」把法國歷史建築交予一名美籍華裔建築師,也離經叛道得足夠讓法蘭西舉國不滿與難以理解。這正中下懷,法國就是要讓世界大吃一驚、估佢唔到、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
貝聿銘曾回憶,在工程前期的一年最是辛苦,他走在巴黎街上感覺像過街老鼠,不時遭人怒目而視。結果,1985 年,MITTERRAND 在法國電視台上發言護航,貝聿銘也做了個一比一的金字塔模型讓大眾理解設計不是一味的標奇立異,這模型的縮細版也一定會展示。模型起了決定性作用,慢慢辱罵之聲漸漸減少,金字塔最終於 1989 年 3 月 30 日落成揭幕。
金字塔横空降落之前,羅浮宮一年不過 300 萬遊客前來參觀,但在金字塔於全球媒體造成熱話之後,旅客立刻跳增到每年 500 萬,現在更是每年接待 1000 萬遊客的世界地標,也成了貝聿銘的傳世名片。
貝聿銘的作品被爭議,不只一個金字塔,1986 年香港動工建中銀大廈,也因為「節節高升」如竹筍般的大樓高尖刺天而被批評破壞香港風水;而大樓正面交疊的「X」型加固結構也被指不吉利,結果時任港督尤德訪京途中心臟病發猝死,翌年香港股災,讓外界對不祥之說對號入座。為平息社會聲音,貝聿銘最後把「X」的橫向結構桁架隱藏,變成相互交叉的菱形。
2019 年,貝老以 102 歲高壽離世,美國著名建築評論家、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前院長 PAUL GOLDBERGER 在《紐約時報》撰寫貝聿銘的訃聞,強調他的建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STAND THE TEST OF TIME),他不單為客戶、社會解決問題,更建立了一套貝老式建築語言,其進擊的堅毅,更影響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