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部分錯誤】水可以改善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糖尿病?口渴,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專家解析

MyGoPen
發布於 2021年10月08日02:13

網傳「水可以改善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糖尿病⋯⋯口渴,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的影片貼文。專家指出,喝水對疾病的預防和改善並無顯著效果,或是明確的醫學根據可以證實,且患有特定疾病的人,多喝水反而會產生問題。專家表示,原則上,多喝水對身體是有益的,但仍要注意飲用過量的水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水可以改善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糖尿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心臟病、中風,因為水可以稀釋血液、預防心血管阻塞」,這個說法正確嗎?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水分是人體的必須成分。理論上,水分對血管具有稀釋的效果,因此,血液經稀釋、流通後,就比較不會出現血管的問題。 

不過,張釗監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個理論。如心衰竭患者本身的心臟功能不好,多喝水反而會造成水分累積在肺部變成肺積水。 

因此,若有相關疾病,喝水的量需依照病人本身的病態調整,並靠其他方式預防和改善疾病。

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高血壓,因為水是天然的利尿劑」,這個說法正確嗎? 

張釗監表示,理論上,多喝水會造成腎臟的代謝、產生尿液,所以水喝得多就一定會跑廁所,即等於輕微的利尿劑,相當於有降血壓的效果,可是這種方式的成效並不顯著。 

舉例來說,要多喝約 1000cc 的水,才會多排尿,且大概只會排出 500cc 左右的水;要把血壓降下來,則可能要喝到 1000cc、排出 2000cc,才可以達到降壓的效果。所以「喝水降血壓」是在理論上說得通,但實際不建議這麼做。 

張釗監也說,除了上述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喝水的量需要控制,腎臟不好的人,如腎臟病、洗腎患者,水也不能多喝,因為腎臟會排不出水分;另外,肝臟不好的人,如肝硬化的病人,本身有下肢水腫,也不能多喝水。 

張釗監指出,有高血壓的人,建議仍應遵循生活指引,如少鹽、少抽菸、多運動、清淡飲食等方面,改善疾病。

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骨質疏鬆,水使成長中的骨骼更堅固」,這個說法正確嗎?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指出,目前沒有明確的醫學根據證實水與骨質疏鬆有直接的關係。水也許含有些微的礦物質,但是不至於能夠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

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糖尿病,因為水能增加體內色胺酸的含量」,這個說法正確嗎? 

林嘉鴻表示,色氨酸和水沒有什麼關係,因為色氨酸主要來自一些動物性蛋白質或部分食物中。

網傳影片稱「水如人體清道夫,參與新陳代謝,排出廢物;若水喝不足,身體代謝會遲緩,廢物累積在體內會導致便秘、結石等問題,使疲勞、精神變差」,是否屬實? 

林嘉鴻指出,水是人體新陳代謝或維持生物正常運作的必須成分。如果水分攝取不足,的確會導致包括便秘、腸胃蠕動不好、精神狀態等問題;透過補充適量的水分,在醫學上確實可以改善上述情況。 

林嘉鴻說,原則上,多喝水對身體是有益的,但仍要注意飲用過量的水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網傳影片稱「研究發現,隨者年齡增長,體內細胞含水量也會逐漸減少,細胞內外之含水量比從 1:1 變成 0.8:1。因此,老齡後,每十年會喪失三升以上的水」,這個說法屬實嗎?

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指出,部分研究統計指出,年輕人和老年人相比,體內的水分含量約會相差 6%。因此,假如是 60 公斤的人,老年後可能會慢慢喪失 3 公斤多的水分。所以流傳說法算是合理,但沒有「每十年會喪失三升以上的水」這麼誇張。 

有關「細胞內外含水量比例」的說法,黃柏堯則表示,這個比例不太正確,照理來說,細胞內外之含水量比例應該是一樣的。 

MyGoPen 過去在查核報告中引述專家的說法指出,隨著年紀增長,水分在體內佔的百分比會相對比年輕人少一些;長者可能伴隨一些慢性病,或年紀大了之後,感受方面變得比較遲鈍、食慾降低等,有時確實會因為種種原因,導致水分攝取稍微不足,因此需要小心。

網傳影片稱「如果老年人體內水分充足,則可以提高蛋白質與酶的活性,預防早衰」,這個說法正確嗎?

黃柏堯表示,水、以及蛋白質和酶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一方面水對蛋白質跟酶的作用有幫助,反過來說,酶跟蛋白質對水份的保留也很重要。因此,若一直喝水,但體內的蛋白質不夠,還是會導致水分留不住。 

黃柏堯說,人年紀大了之後,體內的部分蛋白會流失,如肌肉蛋白、血液中的白蛋白等;當水分減少,同時間蛋白質也會變少,所以身體作用就會比較差。 

黃柏堯指出,並不是單純補充水份就能「提高蛋白質與酶的活性」,而是同時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如飲食、運動等,身體才會自行製造。所以,水分要補充,但各方面仍要足夠,不然水分也會留不住。

網傳影片稱「口渴代表身體已經脫水,因此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喝水可以分三次,第一次臨睡前喝 200-300 毫升;第二次,小便後喝兩三口,起床後再喝300-500毫升;也可以白天少量喝水,每次100毫升」,這個說法正確嗎? 

林嘉鴻表示,當身體感到「口渴」,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導致血液內的滲透壓升高,因而刺激腦下垂體的喝水中樞,所以當時已經進入較為脫水的狀態。因此會建議正常人每天應飲用超過 1500cc 以上的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果有額外的工作、流汗、運動,則要補充到 2000cc 以上才行。 

MyGoPen 過去在查核報告中引述專家說法指出,假如有人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動,所需的水分量就沒有那麼多;如果是在大太陽底下工作、運動,消耗的水分就會多更多。此外,並未強制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且要依據身體的狀況調整,例如有心衰竭的病人,或者是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反而不能喝太多水。

專家諮詢: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 張釗監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 林嘉鴻 

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 -黃柏堯 

 

延伸閱讀: 

【部分錯誤】60歲以上的人容易脫水?他們感覺不到體內缺水?會忘記喝水?部分說法過於誇大 

【易誤解】跑廁所比中風好,肇因是長期口渴、水份補充不足?並非中風主因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3
  • 惡魔寶貝
    要看什麼水吧,每個國家的水質都不同,山泉水經過這幾年的遊客污染也加減失去他們的本質、所以有效無效還是得看水的本質!
    2021年10月13日05:09
  • kiki ko
    水中的成份,送檢驗
    2021年10月08日16:25
  • Naomi
    如果適當喝水可以解萬病醫生就沒有病人了
    2021年10月08日10:0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