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魷魚遊戲》的精神分析:當殘忍的遊戲用來尋找存活的快感,我們還能夠相信人性嗎?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21年10月19日14:30 • 發布於 2021年10月19日14:30 •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Netflix 原創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成功在 2021 年年底於全球引發熱潮,許多針對劇中的伏筆重組、象徵解釋、同類型影視作品比較、韓國文化或社會現象批判等的資料,大家只消 google 一下便可成為魷魚遊戲專家。

而今天我仍要書寫本文,僅在於網路上沒有讓我滿足的針對《魷魚遊戲》的心理學分析文章,而要精神分析《魷魚遊戲》背後的潛意識情感與動機,就得回應最後一集成奇勳(#456,李政宰 飾)對吳一男(#001,吳永秀 飾)的兩個質問:「為什麼要策劃這種遊戲?」和「為什麼要親自參加這場遊戲?」

導演的兩個明示:馬格列特與拉岡,但仍然不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魷魚遊戲》第二集,導演黃東赫透過警察黃俊昊(魏嘏雋 飾)到失蹤的哥哥黃仁昊(李炳憲 飾)的宿舍搜查,對桌面上的兩本書作了特寫,它們分別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列特(René Magritte)的畫冊,以及法國精神分析師拉岡(Jacques Lacan)的《欲望理論》。

這當然是兩個大伏筆,也就是:

一、馬格列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戈爾孔達》(Golconda, 1953)繪畫一群穿著類似服裝、無可辨識的人群,飄浮在空中,彷彿在下一場黑雨 [1],這跟第九集裡的最後一個遊戲,成奇勳與曹尚佑(#218,朴海秀 飾)決鬥當下的「好雨知時節」情景呼應著。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每一滴黑雨,都是遊戲中的一條人命,伴隨這殘忍的最後勝利。

《戈爾孔達》。圖片|維基百科

二、拉岡所提出的理論,主要指出欲望是永遠無法被滿足,同時人們不知道自己在欲望什麼,就只好把別人的欲望當做自己的欲望,繼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以「生命」來追求著「金錢」的解釋。

《魷魚遊戲》中那個在高空載滿金錢而閃閃發亮的豬型撲滿,當然具體化了拉岡理論所說的欲望原因(objet a)[2]。

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然而,這些其實都不是精神分析,因為它無需分析,導演已直接用畫面來明示:我這部劇,跟這些書的理論有關──在第二集的特寫中,立起來的書還有梵谷、畢卡索、尼采之類的。

因此,在明示的玩味,以及對資本主義及其根本的不公平的批判之外 [3],到底《魷魚遊戲》有什麼潛意識情感與動機未被探究?

(你會喜歡:《魷魚遊戲》10 大絕望金句:「你還相信人性嗎?」

兩個質問:變態者用殘忍,尋找生存與活著

身邊大部份沒有追《魷魚遊戲》熱潮的朋友,都是認為內容太過無情與殘忍,我認為這情感十分值得追蹤:

不把人當做人,把人當做遊戲裡的棋子,對其的操控或殘害不會帶來任何罪惡感,甚至從其生死中獲取樂趣與快感,或根本沒有施虐的必要,因為他人乃是隨時可被丟掉的垃圾──精神分析把這種人格稱做「變態者」(pervert),而《魷魚遊戲》中的 VIP 們、主席黃仁昊及背後主使者,即老伯吳一男,都屬於「變態者」之列。

在《魷魚遊戲》最後一集,成奇勳便質問吳一男為什麼要策劃如此殘忍的遊戲,他回應:「身無分文的人與家財萬貫的人,都有個共通點:人生。如果擁有萬貫家財,那不管買什麼或用什麼來滿足口腹之欲,最終都會變得了無生趣。」

如此,這群無聊至極的有錢人,為了重拾一點生活的樂趣,便策劃起這場殘忍的變態性質遊戲。

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寇特(D. W. Winnicott)認為,如果有一個人一再困於「無法生存」(non-survival)的心理困局,同時又「無法死去」,他就會以「變態」(perverse)的方式過活。而事實上,這些「變態」行徑的潛意識目的,是為了恢復早已不存在的「生存感」(survival)。

因此,我們可以問:《魷魚遊戲》中的變態者們,他們需要治療或康復嗎?

而如果精神分析──臨床上,有別於現在我對影集所做的文本上──本身就是一次高度專業的玩遊戲形式的治療,使個案從中能再次與自己和他人溝通、卸下劇中種種圓圈/三角型/正方型的面具、建立具生存感的關係,它的前提其實正是最純粹性質的「去玩遊戲」(playing)[4]。

由此,溫尼寇特強調「遊戲」會促進成長與健康、指向團體關係而不再孤獨、建立溝通並帶來「活著」。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魷魚遊戲》中的變態者們的確需要治療,但前提是他「能夠純粹的去玩遊戲」並從中得到樂趣。

成奇勳的第二個質問是:「為什麼要親自參加這場遊戲?」,讀者們現在應該已經能理解吳一男為何會回應:「我小時候跟朋友們不管玩什麼都覺得很有趣,連時間流逝都不曉得。在死之前,我想再重新體驗一次,那是坐在觀眾席中絕對無法感受到的感覺⋯⋯」

作為變態者(既無法生,又無法死)的吳一男,最初以觀看他人參與自己策劃的殘忍遊戲,以重獲生活的一丁點樂趣。但行將就木,希望在死前真正活著的他,大概本能地知道唯有親身參與遊戲,才有機會帶來樂趣、生存、療癒。

──這正是《魷魚遊戲》弔詭之處,把變態的殘忍性與普世的玩遊戲結合,讓許多長大以後無法再「玩遊戲」的觀眾,潛意識地迷戀於這殘忍又可悲的動機上,因為人們所遭遇的種種殘酷與悲哀的現實,在《魷魚遊戲》中找到投射的戰場。

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同場加映:吃椪糖是因為太窮了?《魷魚遊戲》中,韓國人才懂的 5 個劇情設定!

真正的成長:放下罪惡感,宣稱自己是人!

精神分析鼻祖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說過,擁有金錢無法給人帶來幸福,因為再多的財富,在心理意義上也比不上我們兒時的願望被滿足時的快樂。

可以說,擁有再多的金錢,但如果失去兒時的願望滿足(再一次跟朋友開開心心的玩遊戲),這生活註定是悲哀的,亦是成奇勳之所以無法使用獎金的原因。

然而,如果我們要對一個人做心理治療,就得協助他成為一名真實意義下的成人,這代表他的成長,會建基於對戰勝他人的罪惡感、內疚、自責的某種克服之上。而溫尼寇特就說過 [5]:

「我們無須認為人性改變了。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轉瞬即逝中尋找永恆。我們要把兒童遊戲,翻譯成青春期與成人社會的潛意識動機的語言:如果小孩想要長大成人,那就得(在遊戲的潛意識幻想層面)踩在一個成人的屍體上去完成這一步。[⋯⋯] 人們得要發現,(註:他人象徵式的)死亡和個人的勝利,在成熟與獲得成人身份地位的過程中,是固有的事。」

圖片|《魷魚遊戲》劇照

(推薦閱讀:《魷魚遊戲》何時拍第二季?導演鬆口這 4 條劇情線成關鍵

這一刻,我們應該來貫穿主角成奇勳最後的改變歷程:

1. 成奇勳拿到 456 億獎金,卻背負著對曹尚佑與姜曉等人的愧疚與罪惡感,因此,那次勝利其實是一次失敗的遊戲(有人真實死亡了)。

2. 直到一年後,當成奇勳跟病床上的吳一男玩完最後的遊戲,聽完那些故事的來龍去脈,並說出一句「你輸了!」以後,他才真正完成遊戲,於潛意識幻想層面踩在吳一男的屍體上(一次象徵式死亡)。

3. 成功克服個人勝利與他人死亡的關聯感受以後,長大成人(以染一頭紅髮作為標記)的成奇勳,終於放下罪惡感來使用那筆獎金,能夠履行與姜曉與曹尚佑的約定,分別照顧好二人的弟弟和媽媽,並出國見女兒。以及,對「魷魚遊戲」的主辦方反擊一聲:「聽好,我不是馬,我是人!」

以上是我對《魷魚遊戲》的精神分析,即通過對劇中潛意識情感與動機的探究,我認為本劇借由「聽好,我不是馬,我是人!」,在觀眾的心中製造沒有被道出的迴嚮,我們彷彿能聽到成奇勳回應一句:「我依然相信人!」

──要記得吳一男到死前一刻,仍不斷問成奇勳:「你還相信人嗎?」事實上,這個疑問應該回歸他自己身上:「我還相信人嗎?」

如果我們仍相信人,就會跟成奇勳一樣,面對生命中無情、殘忍與變態時,敢於反擊,那是轉瞬即逝中的永恆!

延伸閱讀:

為你挑劇|《俗女養成記2 》40+ 的女人愛情觀: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就不要答應!

為你挑劇|《俗女養成記2 》40+ 的女人愛情觀: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就不要答應!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0
  • 陳文隆
    有變態在玩支那韭菜,接下來是冬天斷電禁煤👍👍
    2021年10月20日14:50
  • 岳勳
    可以不要在報了嗎,天天報,是有多紅,膩不膩 不然就報余家人化療多辛苦 記者是太閒嗎
    2021年10月20日13:45
  • 汝🍀🐈🐕🍀
    不用相信人性,相信自己就好了
    2021年10月20日10:12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10月19日14:48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10月19日20:4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