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守護母嬰健康!台中擴大補助孕婦母血唐氏症篩檢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4年03月22日15:40 • 發布於 2024年03月22日00:00
守護母嬰健康!台中擴大補助孕婦母血唐氏症篩檢

3/21 是世界「唐氏症日」,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的最主要病因。台中市政府衛生局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擴大提供孕婦母血唐氏症篩檢補助,守護母胎健康,凡設籍台中市,未滿 34 歲的懷孕婦女,可攜帶身分證、健保卡等文件至衛生局委託的 38 家產檢醫療院所接受篩檢。

衛生局長曾梓展指出,懷有唐氏症寶寶的機率隨著孕婦年齡增長而增加,根據醫學統計平均每 800 位孕婦,就可能有一位懷有唐氏症胎兒,為能孕育健康的下一代,衛生局呼籲符合資格的孕媽咪,多利用這項篩檢補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的最主要病因。

▲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的最主要病因。

唐氏症,導致智能障礙的主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唐氏症(Down syndrome、Down's syndrome)也稱為「 21 三體症候群」,是由於存在額外的第三條 21 號染色體(正常為兩條)或其一部分而引起的一種遺傳性疾病。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的最主要病因;根據調查,平均每 800 位孕婦,就可能有一位會懷有唐氏症胎兒。

通常伴隨身體發育遲緩、輕度至中度智力障礙和典型的面部特徵:眼睛向上傾斜且眼皮內角有明顯皮膚褶皺,耳朵較小,嘴巴小,臉小且臉頰豐滿偏圓,舌頭較大且伸出嘴外,手掌中只有單個褶痕,鼻子與後腦扁平等。

唐氏症孩童平均智商為 50 ,相當於 8~9 歲兒童的心智能力,但具體情況差異很大。以目前之智能復健。可以達到照顧自身的基本生活能力,但唐氏症往往合併先天性心臟病等異常,所以終其一生,都需要別人長期照顧。

什麼是第一孕期、第二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

現行的唐氏症篩檢有兩種方式分別為:第一孕期(11~14 週)母血唐氏症篩檢,以超音波檢查胎兒頸部透明帶和鼻樑骨,並抽取孕婦血液進行 2 項血清標誌分析,此項檢查可檢出82%~87%的唐氏兒;第二孕期(15~20 週)母血唐氏症篩檢,則是完全抽取孕婦血液進行 4 項血清標誌分析,此項檢查可檢出 60%~83% 的唐氏兒。

專家建議年齡滿 34 足歲之孕婦,曾生產過染色體異常胎兒,或家族成員有染色體異常者,可直接接受羊膜穿刺術檢查以診斷胎兒是否為唐氏症患者;而 34 歲以下的孕婦則可先接受兩種唐氏症篩檢之一,唐氏症篩檢結果若為高風險者,則應進一步接受絨毛取樣或羊膜穿刺檢查,以確定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

衛生署自民國 76 年起即針對 34 歲以上高齡孕婦及其他高危險群孕婦(經診斷有生育先天性缺陷兒之可能者、曾生育先天性缺陷兒者、本人/配偶或家族中有遺傳性疾病者等),提供產前遺傳檢驗費用減免最高 2,000 元,同時,為照顧低收入戶、山地、離島或偏遠地區孕婦,另減免 3,500 元採檢費用。

而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為守護母胎健康,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擴大提供孕婦母血唐氏症篩檢補助每人 2200 元!凡設籍台中市,未滿 34 歲的懷孕婦女,可攜帶身分證、健保卡等文件至衛生局委託的38家產檢醫療院所接受篩檢。

台中的孕媽咪若符合補助條件,可於第一孕期、第二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中,擇一補助,若篩檢結果為高風險者,將由婦產科醫療院所安排進一步檢查及醫療處置,確定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症。

▲孕媽咪們一定要做母血唐氏症篩檢,確保孩子的健康。

▲孕媽咪們一定要做母血唐氏症篩檢,確保孩子的健康。

孕媽咪「 5 要」健康守則

近年來高齡產婦人數逐年攀升,依據內政部統計,染色體異常機率會隨著孕婦的年齡增加而上升,以常見染色體異常疾病唐氏症為例, 30 歲以前危險機率為 1/1,100 ,之後逐年增加至 34 歲達 1/485 , 40 歲更達 1/106 。

國民健康局提醒高齡孕媽咪們,為了寶貝健康,請多善用政府提供補助的產前遺傳檢驗服務,及早掌握寶貝健康狀況,孕育健康下一代。

台中市衛生局呼籲,孕媽咪要落實「5 要」健康守則

  • 按時產前檢查。

  • 認識早產預兆。

  • 做好孕期保健。

  • 辨識危險妊娠。

  • 要知道產兆來臨。

此外,孕媽咪們要謹記「 5 不」原則:不抽菸與喝酒、不吸入二手菸、不亂服用藥物、不使用毒品、不選時刻剖腹產。

台中市衛生局曾局長提醒,若台中市民有孕產期、嬰幼兒照顧資訊需求,可於 LINE APP 搜尋 ID:@taichung_health,加入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 LINE@,獲得更多生育及育兒保健資訊。更多孕婦母血唐氏症篩檢補助合約機構,可至台中市府衛生局網站查詢。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