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台灣共有 13 萬 5571 名新生兒,是歷年最低,而近 5 年來更是年年「生不如死」。專家坦言,在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上,生育、托育的補助固然重要,但如何解決年輕世代不願走入婚姻、維持長久親密關係也是關鍵。為解決此問題,他們提出 5 個建議。
不願步入婚姻才是生育率低的關鍵
台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來自「不生」,而是因為「不婚」。現代年輕人之所以不願意結婚,性平學者張文昌認為,社會變遷及觀念轉變是重要因素,當女性教育程度及就業機會提升,自主性變高,結婚不再是必要選項;對配偶的條件和對家庭生活期望升高,在寧缺勿濫的考量下,不自覺地就拖過了適婚年齡。
再者,現代社會速食愛情成為主流,未婚情侶可能認識時間不足,加上生活忙碌、工時長及經濟生活壓力大,即便步入婚姻,也不培養感情、建立關係,導致家庭成員「室友化」、「房租房貸夥伴化」,只講權利義務不講感情,沒有愛與包容的前提下,小衝突就容易引發大衝突。
也就是說,有些人就算進入婚姻或找到固定伴侶,卻常因缺乏親密關係經營技巧、對婚姻生活不切實際的期待,導致輕易中斷關係,陷入重複的輪迴。最終放棄尋找合適伴侶,成為被動單身與獨居者。如何讓這群未婚族能夠選擇進入婚姻,結婚後依然能感情加溫,變得至關重要。
專家提 5 大建議解決少子化
然而,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高松景指出,目前台灣挽救少子化的政策,重心多只放在減輕育兒家庭經濟負擔,卻缺乏對未婚族群的關注。如果不結婚又何談讓生育率增加?因此,專家們共同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幫助年輕人願意步入婚姻,及好好經營婚後感情。
建議一:增加結婚誘因,提高年輕人意願
高松景表示,年輕世代不是不願生育或結婚,而在如何找到適合對象結婚上,就已經是很大的問題。他建議,政府可更積極地舉辦多樣且具創意的交友約會活動,另外配合結婚基金及結婚優先分配公共住宅等政策,提高年輕人願意步入婚姻的意願,與找到合適對象的機會。
建議二:人人都應學會如何在婚後增進感情
明明愛是不斷累積認識與甜蜜的過程,但步入婚姻後,伴侶雙方卻往往因生活壓力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而失去色彩。因此無論婚前、婚後,都應建立健康的約會文化,是刻不容緩的家庭教育功課,有了生活衝突的緩衝和情緒的出口,關係才能長長久久久。
建議三:積極鼓勵男性投入家務及育兒
2016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發現,台灣婦女平均負擔近 80% 的家務,多數人白天在職場奔波,回家後的「第二輪班」才正要開始。張文昌提到,已婚婦女平均每天要花上 6.2 個小時處理將近 8 成的家務;已婚男性則大約負擔 22% 的整體家事。
研究顯示,更平等的家務分工,特別是分攤育兒工作,能提升高教育女性生第二胎的意願。因此張文昌認為,應持續鼓勵男性請育嬰假,投入家務分工與育兒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的統計,男性申請育嬰留停比例逐年攀升,109 年至 111 年,比例依序為 18.56%、19.99%、25.49%,雖然仍有成長空間,但也代表著有在進步中。
建議四:打造友善育兒職場讓催生更有感
高松景建議,調查發現民眾對目前政府所訂的生育獎勵、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等政策是無感的,而真正能提高民眾生育意願的政策是更友善的育兒職場,如「每年給家長 30 天親職假,可彈性以小時為單位請假及彈性上班」等,可思考如何鼓勵企業友善育兒。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舉例,改變職場雖不容易,但可以先檢視台灣育嬰假及家庭照顧假問題,並以他國(瑞典)為借鑑。
台灣現況
- 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一年最多可請 7 日。
- 家庭照顧假薪資計算,依各該事假規定辦理,事假期間不給工資。
- 每一子女滿 3 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至該子女滿 3 歲為止,但需提前 10 天申請、一次最短可請 1 個月。
瑞典親職假
- 親職假長達 480 日,其中有給親職假中,有 390 天可領取薪資的 80%,剩下 90 天則可領取定額親職補助金,孩子 2 歲前沒請完可延至以後。
- 孩子 15 歲以前,家長都得請親職照顧假。
- 親職假允許父母以小時為單位請假,能解決若孩子臨時生病、需要看醫生等緊急照護需求,與台灣相比較彈性。
歐盟正提倡工作家庭要平衡,他們預設每個勞工背後都有著照顧需求,因此不僅給予有新職場照顧假,也較為彈性,供員工能及時面對家人、小孩的緊急照顧需求,但台灣的有薪照顧假僅限
建議五:鼓勵生育應考量兒童權益與婦女健康
近年來,政府為提昇生育率無所不用其極,包括補助人工生殖、凍卵,甚而評估修法開放代理孕母與單身人工生殖,卻輕忽貿然開放對社會帶來的衝擊。張文昌強調,代理孕母涉及對弱勢婦女的剝削與子宮工具化,單身人工生殖則涉及違反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知其父母並受父母照顧的權利。
依據國內外對生育行為的分析研究,可知解決少子化問題不宜單只從經濟層面去思考,必須擴及社會與教育等層面。因此,如何讓不婚族願意踏入婚姻、伴侶在婚後能持續經營與維持,都應納入基本教育的環節;友善育兒的職場和鼓勵父親多投入家庭的作為,才是目前更加實際的方式。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台灣性與情感教育充足嗎?專家建議 3 方法解決年輕世代「愛無能」
Jean L 不婚不生,幸福一生
2024年01月25日02:25
Snow ❄️ 不婚不生,快樂一生
2024年01月26日02: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