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店有黴菌、灰塵,我光聞味道不對勁,全身就開始搔癢;吃到添加物重的食物,嘴唇、喉嚨會又癢又腫,非常敏感。」
說起對抗過敏的實戰經驗,很少有人能比賴琬郁更信手拈來,她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任,兼具中、西醫師資格,多管齊下專研過敏。脫下醫師白袍,除了自身過敏,更是過敏兒的媽媽。
家有過敏兒,讓她很能同理診間父母的焦慮。面對追問,「過敏可逆嗎?會好嗎?」她總是鼓勵對方,「過敏是一輩子長期抗戰,可以控制到幾乎沒有症狀,是可逆的,愈早介入,愈有機會阻斷後續過敏基因的表現。」
曾有小病人氣喘嚴重,一喘起來就得衝急診。每逢長假尾聲,爸媽得先去學校打掃,擦洗掛在教室天花板的電扇。過年返鄉,老家的床單久沒洗、塵蟎多,見孩子發作幾次、怕了,媽媽從此自備帳篷,在庭院紮營。
四處求醫的父母,從台北追到台中找賴琬郁,透過中醫持續調養了一兩年,「狀況改善很多,媽媽踏出第一步,終於敢帶小孩出國了。」
過敏體質天注定?後天環境更關鍵
什麼原因造成過敏?賴琬郁形容,過敏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環境。」
「天注定」意指基因遺傳,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過敏體質,孩子有一半的機率會得到,但基因不必然表現出來,仍需後天環境的刺激。
後天環境包括塵蟎、PM2.5;吃進過多的食品添加物;或是過早使用抗生素,改變體內的微菌叢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過敏發生。
「我們要控制的就是這七分,讓過敏症狀不被誘發、或是極輕微,後天照顧很重要。」
賴琬郁說,從中醫觀點,過敏體質的小朋友多半是「肺脾氣虛」。「肺氣虛」造成呼吸道的保護力不夠,面色蒼白,經常打噴嚏、流鼻水。肺主皮毛,皮膚狀況也和其息息相關。「脾氣虛」則是腸胃道容易有一些壞菌,營養無法正常吸收,消瘦、食慾差,腹瀉及脹氣。
重要器官的屏障失靈,讓外在過敏原趁虛而入,刺激身體的免疫反應,後續才會出現免疫發炎的效應,誘發過敏。
過敏剛發生,常在學齡前、幼兒園階段,如何幫孩子建立身體的第一道城牆,或是緩解不適症狀?
食補,改善過敏症狀的第一步
賴琬郁說,打造好的內在環境,應從日常飲食著手。
中醫將食物區分為三大類:寒涼性、溫熱性、平和性。以水果為例,寒涼性包括西瓜、奇異果、草莓、柑橘類等。過敏體質的小孩,特別是呼吸道過敏,如果吃了寒性食物,在中醫觀點是外寒,會讓症狀加劇。
就西醫角度,含高組織胺的食物,像是含糖飲料、醃漬物、發酵後的食物如麵包、加工食品等,容易誘發過敏,應優先選擇原型食物。有位病友,每每氣喘發作都在吃泡麵後,「可能就是裡頭的化學添加物誘發。」
西醫機轉也認為,吃冰會讓呼吸道變敏感,刺激神經反應,導致氣管收縮,更易咳嗽,甚至誘發氣喘。
至於可以多吃些什麼?「如果是典型的怕冷、偏虛寒體質,建議多吃一些薑,紫蘇葉也是很好的抗過敏食材。」
準備一壺水,放入兩、三片薑片或紫蘇葉,稍微煮滾過、再飲用。若孩子平時胃口不好、易拉肚子,建議用老薑;易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建議用生薑。或用揮發的蒸氣薰一薰鼻子,以薑片、紫蘇葉入浴泡澡等,都是成本低廉、唾手可得,又能避免過敏發作的妙方。
中醫傳統療法,小小孩也適用
三伏貼,也是中醫行之有年,通過現代醫學驗證的療法。選在夏天最熱的時節,每年三次、連續三年,在背後貼上溫熱性質、有化痰效果的中藥,可改善秋冬之際的氣喘、過敏性鼻炎。其西醫機轉,是刺激皮膚產生發炎反應,進而改變體內TH1、TH2兩種免疫細胞的翹翹板,降低過敏可能。
「有點像貼一塊太陽能的吸熱板,把能量吸到體內,排掉寒氣,適合還不敢吃中藥的孩子。」賴琬郁形容。
除此之外,推拿、雷射針灸等,也是中醫常見用來緩解小小孩過敏的方法。
至於過敏用藥,西醫常使用抗組織胺,其次為類固醇。類固醇能有效抗發炎,急性發作時,可能需要口服或針劑,平時則以鼻噴劑、吸入性,或異膚用的藥膏形式為主,劑量皆比口服藥低上許多。
賴琬郁說,對尚在發育階段的孩子,一般西醫不建議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兩年,恐影響生長激素、荷爾蒙分泌。若家長發現,雖然使用類固醇期間穩定,但一停藥就過敏發作,這類孩子適合搭配中醫調整。
正向思考:過敏是上天給的禮物
國外有個知名理論「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指從小在農場長大,自然環境下接觸傳染源、土壤微生物與寄生蟲等病菌,讓免疫系統正常發展,相較備受呵護的都市孩子,反而較不會出現過敏情況。
俗語說:「骯髒吃、骯髒大!」如何拿捏,考驗家長智慧。
練習正向思考,以溫柔堅定的態度,向孩子好好說明,在剛發作的階段會辛苦一點,一旦把屏障建立好,終將倒吃甘蔗,收穫甜美果實。
「過敏有點像是上天給的禮物,你會比一般人更注重健康,從小養成好習慣,保養身體、調配飲食,愈早警覺到這些,未來的慢性病反而少。」這是賴琬郁和過敏搏鬥多年後,深刻的體悟。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