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2024適逢臺南建城400年,來到滿載豐盛的秋收10月,「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戶外裝置藝術展10/19起接力登場。由400年歷史洪流孕育出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甜鹹滋味?邀請您實地走訪在歷史節點中,代表不同時代、不同意義的6個地點,觀賞6樣與土地記憶呼應的大型地景裝置藝術,在時間的流變與匯集中興衰生長,農漁的永續生產、大地生長與小民生活,相互交流、影響,繁茂滋長。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戶外裝置藝術展以「生生萬物」為題,6大選展地點與藝術作品互相呼應生趣,包含過去最具代表性的糖廠、曾佇立風車的鹽田、渡海而栽的果物、海流匯集的大漁之地、蔬果豐富的產銷中心、四鐵交集的運輸樞紐。
多次參與台灣文博會、漁光島藝術節的策展人方敍潔指出:「此次地景節所稱的生生萬物,不只是人類建設農漁生產系統,也是萬物受土地生養的永續循環,讓自然萬物生生不息,又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與時俱進又著時當令,邀請您同享孕育400年至今而生的臺南秋收。
海鹽與蔗糖伏流 兩大產業流淌出4百年味覺記憶
臺南風景和人文中,「甜」的印象更是深入人心。在前身為佳里糖廠的蕭壟文化園區中,以台南獨特的甜味作為創作靈感,曾獲選至東京 TokyoWonderSite 創作駐村,並擔任2019至2020年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駐館藝術家莊志維以作品《看起來也甜甜》立體的視覺裝置,將甜美的氛圍傳達給觀眾。
《看起來也甜甜》使用多種彩色的反光材質作為主要創作元素,在光線的照射下產生變幻莫測的效果,不僅呈現能出對於「甜美」的想像就如同彩虹一樣夢幻,也連結了過去糖廠的繁榮與興盛。作品高高豎起如甘蔗田般,在風中搖曳,並如糖果般閃爍,給觀者帶來甜蜜的視覺享受。
七股鹽場過去是台灣最大的曬鹽場,擁有338年的曬鹽歷史,隨著曬鹽漸不符經濟效益,鹽場搖身一變,成為休閒遊憩的鹽山,但在地方居民與長輩的記憶中,曬鹽的風情仍在腦海中結晶發光,鹹鹹的海風與粗鹽質地,仍是這裡不變的滋味。
榮獲「藝術銀行新媒體藝術類典藏」、「國美館青年典藏計畫新媒體藝術類永久典藏」的藝術家盂施甫以作品《曾經》呈現出這片鹽分地帶的伏流,作品造型取自鹽田抽水風車的原始外型,用現代技術重製,替換材質、融入色彩,15座逾3公尺的風車,與鹽田濕地形成強烈對比,重新轉譯古早風車的視覺語彙,透過作品持續訴說風車與鹽田的故事。
從土裡生、從海裡來 農漁體系的物流與海流
2022年遷建竣工的新化果菜市場,以流線波浪型的屋頂與空中梯田般的設計,被譽為「全台最美市場」。結合新媒體藝術與藝術史專業、全球多國巡展的走路草農藝團,出身自務農家庭的團隊,以作品《四季美滿.百年開箱》與具有標誌性和創新的建築相互呼應,用6種來自臺南歷史文化的果實,與觀展者產生對話。
正值10月採收的青皮椪柑、可追溯自荷蘭統治時期而不斷改良的芒果、口感綿密而清甜的仙桃果、在地栽培近300年歷史的麻豆文旦、關廟三寶之一的關廟鳳梨都是作品中的要角,可以穿梭遊歷在像素風格打造的物產空間,除了探索物產線索,還可以坐在其中的物產箱上休憩,用簡單迷宮式的結構帶來趣味動線,讓民眾盟近距離與作品對話。
而臺南除了土地農產,海流也帶來了豐富漁貨,除了作品落戶的青鯤鯓之青山漁港,臺南還有蚵寮、北門、將軍、下山、四草與安平漁港,顯見海洋對臺南的強烈連結與滋養。持續開發自有 3D 紡織技術與研究生物材料基創生材料的藝術家胡乘祥,以作品《意外的交界地》傳達因過度捕撈而減少的漁業與永續的生命延續的衝突性。
作品外層結構由竹子交錯構成,靈感來自捕撈之網,也對應著人類的活動,內木構對應海獲群,也或是滋養漁業的海流,作品呈現如同游動魚群又或是奔騰海流,似是從網的缺口湧出,其銀灰色表面如同海洋生物鱗與殼的色澤與水面的波光,藉光線變化的流動感映出青鯤鯓沙洲的環境光,透過光的應用將青鯤鯓與海獲、人類與自然聯繫在一起,點出永續漁業對漁港聚落的未來的重要性。
歷史流域的生生不息 探生命培育的共生共好
位於隆田 CHACHA 文化資產教育園區,過去曾經是臺鐵、鹽鐵、糖鐵,以及興建烏山頭水庫時、技師八田與一建置來運輸工事機具的「水鐵」等「四鐵」共構的產業樞紐,事過境遷,人類從一昧建設開墾到注重農業對環境是否友善,在物種的消長、復育等轉變之下,數百年後形成了臺南如今的農業地景。
擅長竹籐編技藝及文化研究的藝術家劉哲安,透過作品思考人與土地如何更緊密地連結,此次以臺南市鳥又稱「菱角鳥」的水雉為靈感,作品《友善之雉》象徵台灣農業發展的轉變,水雉曾經在台灣一度只剩下50隻,隨著友善環境的觀念推展,水雉也因此復育有成,作品以竹子為材,以簍空結構編織出一隻高達3.5公尺的水雉,提醒民眾友善農業的重要。
位於臺南麻豆的總爺文化園區,前身為超過百年歷史的總爺糖廠原址,曾參與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越後妻有有大地藝術季的藝術家林舜龍團隊,以作品《孕》代表大地之母孕育萬物,同時詮釋日治時代糖廠扮演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母體角色。作品以竹子為主體,編構一顆高4公尺、直徑10公尺的扁球體空間,從主結構、次結構到裝飾結構,形成錯落空間中亦有其秩序的層次感。
該作品用自然光漫射在內部空間的景象導入時間感,以內部表現自然界提供了無限生機的孕育能量,進而發展出外部的文明滋養,以材質及不斷生長的過程中,顯現農牧業與自然界的和諧關係,邀請觀者以身體感來閱讀在白天陽光中的生命力與夜間中燈光下的浪漫氛圍。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用6座大型藝術作品,探看萬物之間的豐足流動,在各種流域之中,自然大地與人類彼此滋潤供養,用農業元素景點、農漁在地特色及文化的行程,推廣臺南農漁深度旅遊,邀請民眾一起與時俱進,感受臺南四百年來的農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