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結婚後要不要跟父母住?」其實要一起生活,年邁父母比你更焦慮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19年12月06日03:00 • 發布於 2019年12月06日03:00 • 方舟出版

圖片|來源

文|原著李那美,翻譯王品涵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現在大多數的老人家,都憂慮著不想和子女們一起生活。相較於過去為了與子女分開生活而憤怒、悲傷,現在的老人家面對提議與自己一起住的子女,反而覺得是種壓力。

站在子女立場而言,「與老人家一起住」這件事,本身就是種壓力。即便是年輕夫妻,也很多人不想將育兒問題託付父母,以免日後會為了爸媽事事干涉而煩惱。

如果是年邁父母必須與成人子女一起生活的情況,也請大家練習如何藉由誠實溝通以明確地劃清彼此的界線與立場;尤其是老人家們,即使面對年輕人的不足之處,也該懂得退一步等待,讓年輕人在歷經不斷嘗試而後失敗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扮演好一個成熟大人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即使做到了上述行為,依然覺得一起生活很辛苦的話,各自搬到能讓自己感覺舒適且擁有獨立生活空間的地方,或許也是方法之一。

起初,一定會有其中一方較恐懼於獨立生活的。無論是老人家或年輕人,自認是弱者的一方,很可能會為了「被拋棄」的想法,而出現憤怒、憂鬱的情緒。

所謂的「弱者」指的不一定只是經濟能力的弱勢,而是精神層面的自我強度。相對不依賴他人且不受他人視線左右,所有事都能獨力完成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覺得沒有非得和子女或父母一起生活的必要性;至於渴望他人肯定、愛、關懷的人,大多會對獨自生活感到恐懼、憤怒。

因此,生理或心理的強者,往往會希望能盡快過獨立的生活,並在成功獨立後,倍感自由與享受平靜。相反地,弱者則可能因為獨立生活而掉入憂鬱、怨恨的漩渦。

萬一自己在獨立生活後,開始出現各種埋怨和被害意識、體化症時,則須提升有助自己獨立生活的自我強度;當對方不斷向自己傾訴不滿時,站在強者的立場,也該懂得多給弱者一些時間,藉由實際訓練幫助他們變得更獨立。

置身於百歲時代,儘管父母和子女都已是成年人,也不代表父母一定是較強、較有能力、較成熟的一方。

正如子女們過去可能會因為父母喜歡拿自己與他人人比較,而倍感壓力;現代也有不少子女會以「別人的父母留了多少財產給小孩」、「別人的父母一個月補貼小孩多少生活費」等方式抱怨父母。

於是,這些人便開始放大年邁父母的無能,並將自己的問題通通推到他們身上。「成功都是我的功勞,失敗都是祖先的不好」雖是舊時代的俗諺,但隨著世襲資本主義加劇、貧富差異惡化,被上一代占據工作機會的年輕人,轉而埋怨父母的趨勢也日漸攀升。

我也曾聽聞過不少,自己留了財富給下一代,而下一代卻仍走上歪路的案例。這些已經獲得父母資源的子女,最終只會不斷拿別人的父母和自己爸媽比較,賴著要求父母給予自己更多的資產。

洪博培身為亨茨曼癌症研究中心創辦人,曾將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財產(約二十億美金左右)捐予慈善機關,並在訪談中表示,希望能在死前花光自己的所有財產。

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或許不是自己能留給下一代多少遺產,或在離開人世前能盡情揮霍到什麼程度,而是為了更遠大的價值,為了讓自我內涵變得更具深度且廣闊吧?

延伸閱讀:

長照怎麼做|該把爸媽送到安養院照顧嗎?

長照怎麼做|該把爸媽送到安養院照顧嗎?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4
  • Cliff
    老了本來就應該要過自己的生活,誰也不需要遷就誰。
    2019年12月06日08:51
  • 羅梅屏
    不要住在-起比較好\除非父母有大房子`有錢\-般媳婦对婆婆都有距離\只是禮貌接待並不真心`婆婆有的也很無礼處處找碴|都是互不忍誏-
    2019年12月06日10:59
  • Athena 璇
    如果自己行為能力可以的話,我不要和已婚的子女住一起。多了個不好說不能說的人住在"我家"礙手礙腳。
    2019年12月06日12:27
  • ⛽奇展 詹笨笨
    真悲哀。 如同30年前的西方故事,老了、更要自食其力,否則靠背無依 ! 養兒防老不再,面對而來的是 " 養老防兒 " !
    2019年12月06日06:06
  • 黃麗華
    住一起的話就要互相遷就,不然家很有可能是戰場,老人家與年輕人住在一起很有可能只會因生活瑣事而互看不爽近而產生嫌夕
    2019年12月06日19:0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