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人文化在1990年代逐漸興起,發展至今已逾30年,早年深受日本影響,近年則走出自己的特色。同人活動也從過去零星舉辦,到現在每年上百場、遍及全台,衍生商機上億。
可觀商機背後,潛藏龐大創作能量。原以二創為大宗的同人圈,也有越來越多出色的原創作品,甚至跨足商業出版,成為台漫新勢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同人」原指「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後來衍生出「不受商業影響的自主創作」之意,常在動漫領域使用。
2015年8月,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身「開拓動漫祭」(Fancy Frontier,簡稱FF),替同為醫師的漫畫家林子堯站台;接著在2016年1月,甫當選總統的蔡英文,也以準元首身份參觀FF。相較台北國際動漫節等大型商業展會,同人活動更聚焦重度次文化愛好者,吸引政治人物造訪,顯見同人族群已進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根據「台灣同人誌中心」資料,2011年全台有紀錄的同人活動為37場,到2019年已多達120場。去年雖受肺炎疫情影響,仍有75場。其中「開拓動漫祭」與「台灣同人誌販售會」(Comic World Taiwan,簡稱CWT)是國內較具規模、定期舉辦的大型販售會,這類販售會不但提供同人交流、販售自製出版品,也是同人文化發展的核心場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