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黑客松,但聽過議題松嗎?「議題松」是「議題導向黑客松(Issue-based Hackathon)」的簡稱,是指以短週期、高強度、跨領域,針對議題提出解決方案並做出原型的創新學習方法,是孵大學創辦人謝昆霖在經營《享實做樂》期間所提出的創新學習概念、方法論。現在,他要把議題松的概念在高齡議題實現,推出「老派設計師」專業學程。
謝昆霖於2014年成立《享實做樂》,鼓勵年輕人透過討論去解決社會問題,建構了「議題松」的雛形。2016年回母校東海大學擔任「達文西共學共創中心的執行長」及2017年創立UniHub(University Hub)時,多次導入議題松,讓此一學習模式也趨成熟。
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台灣相較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例如,缺乏專屬高齡者的各式設計服務、沒有能夠滿足高齡者需求的設計師,在設計師的養成過程中也沒教授高齡族群的需求與相關專業知識。因此,「老派設計師」專業學程正符所需,可以從設計師開始改變社會。
自2018年起,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持續放大,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6年,也就是7年後,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突破20%大關,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屆時,每五人中便有一人是老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讓長期照顧議題變得更加刻不容緩。
另據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為80.4歲,其中男性77.3歲、女性83.7歲,皆創歷年新高。這數字顯示,國人在退休後至少還有20年的餘命,而這段期間所需的醫療、食衣住行娛樂等花費,正逐漸形成一個新市場──高齡產業市場。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全球銀髮族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37.38兆美元,而工研院估計,台灣高齡產業市場規模應有3.6兆台幣,這龐大的商機已不容忽視。
滿足高齡需求 老派設計是未來趨勢
面對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少子化等衝擊,台灣於2017年起開始實施「長期照護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但政策上路後不少問題隨之浮現,高齡者的需求仍無法被滿足。曾在兩年內投入六千小時研討高齡化議題,也針對長照議題舉辦多場跨專業整合課程的UniHub創辦人,同時也是孵大學創辦人謝昆霖表示,「為解決高齡產業的問題,我們不斷穿梭在各大學校、機構、醫院、地方診所、工會、協會之間。我們發現這些問題之間其實是有連結的可能性,只是缺乏有人去整合、去連結。」
為尋求答案,謝昆霖探詢更多專家、造訪更多照護機構後發現,「目前台灣的照顧環境很糟糕,需要設計的介入。」讓他有如此深切的體悟,主要關鍵來自他108歲的外婆。
今年過年時,謝昆霖的外婆因緊急狀況送急診,治療後因為他對長照有些了解,便建議父母申請在家照護。外婆在家照護的期間,讓他深刻感受到高齡者的需求被嚴重忽視,他親眼看到外婆雙手被綁著布套,避免她因為不舒服拔掉鼻胃管,謝昆霖感概的說:「當看護將食物透過鼻胃管幫外婆灌食時,感覺身為人的尊嚴已蕩然無存,多麼令人沮喪。當時我就想,如果有人可以設計一種讓外婆能有尊嚴的進食方法該有多好?」問題是,誰來設計?誰懂高齡者的需求?
於是謝昆霖決定,在今年推出全台灣第一個專門為設計師量身打造的「高齡產業」跨域設計學程──老派設計師,一起來找出答案,解決問題!
「我們集結了全台灣學術界、業界等眾多領域最頂尖的領袖、顧問及師資群,提供最全方位完整的高齡產業趨勢及專業知識,讓設計師透過課程,快速理解未來高齡者的需求,同時可以提供最符合他們需求的專業設計服務。」謝昆霖相信,「全面且多樣性的設計,可以讓長輩找到生活尊嚴,也能更健康自在的生活,讓社會更加友善,也是社會進步的契機。」
三階段課程設計 兼具理論與實務
為解決上述問題,謝昆霖將「老派設計師」專業學程分成三個階段:從第一階段(Level 1)「老派新鮮人」、第二階段(Level 2)「老派實習生」,到第三階段(Level 3)「老派駐點設計師」,讓有心投入高齡市場的設計師,能循序漸進地從基礎教育切入、進而跨服務整合,最後到服務創新,完成一整套最先進、完整的高齡者設計需求培訓課程。
謝昆霖希望透過課程,讓設計師可以與高齡專家共創「跨領域設計解決方案」,並藉由「老派設計師」的培訓模式,快速了解高齡生活與醫療等眾多專業知識,並在結束課程之後,可以為高齡客戶提供最符合他們需求的專業設計服務。
提升整體老派設計力 改變社會的使命感
第一階段的老派設計師學程即將於九月開課,謝昆霖表示,希望這次的課程能協助專業設計師,增進高齡客戶需求的認知,深度了解使用者需求;其次,提高專業設計師,面向高齡者的服務品質,提升設計溝通效率;同時為社會共創高齡社會的設計資料集成,提升整體老派設計力,一起改善社會;最後,建立老派設計師社群與認證機制,提供潛在客戶另一種選擇。
對於第一期老派設計師的期盼,謝昆霖表示,「我們希望創造一場社會運動,人一旦被賦能了,就有能力去改變現狀,因此,我們希望第一期老派設計師是一群對社會具有使命感的人,願意為這個社會的改變起一個示範作用,並作為種子向外發散,聚集更多設計師來參與,一起來推動這場社會運動。」
(民視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