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永井孝尚《全球菁英都在讀MBA行銷經典》
編按:
世界上所有的買賣,都與行銷脫離不了關係。只要你的工作與買賣有關,就該對這50本書「至少有點概念」!由前IBM行銷經理永井孝尚專為忙碌菁英打造必讀的50部 行銷經典 ,他撰墨於3大重點:「該如何應用於工作」、「易懂程度」及「有趣程度」,精選6大行銷面向─策略、品牌與價格、服務行銷、行銷溝通、通路與銷售、市場與顧客具體來說,幫助讀者們在5分鐘內吸收該作品的精華,並附上平易近人的實例、圖表,指出能對應日常業務的面向,在日本熱銷十萬冊!
Point:比起品牌區隔,擴大客源、提升能見度、增加好感度更重要
《品牌如何成長?行銷人不知道的事》把前面介紹的行銷理論「一竿子打翻」了。由於本書是學習最新行銷理論的重要關鍵,我非常想介紹給大家。作者提出數據,仔細驗證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提供全新的策略制定法及品牌建立法。
作者拜倫.夏普教授是澳洲艾倫伯格巴斯研究院的行銷科學主任,他以安德魯.艾倫伯格教授與傑拉德.古德哈特教授從50年前展開的研究為基礎,完成本書。
別管其他有的沒的,先增加顧客人數再說!
請參考上圖。自家產品的市佔率只有競爭對手的一半,忠實顧客(重複購買率高的顧客)也只有一半,而且營收的3分之2來自會隨時改用其他品牌的品牌轉換者(Brand Switcher)。雙方的品質明明旗鼓相當,顧客卻認定自家商品劣於競爭對手……多數人在看了此分析後,會推出與競爭對手互別苗頭的廣告,「強調高品質,以增加忠實顧客」。不過,這種做法其實誤解了顧客的行為模式,無法帶動買氣。
營收的算法是顧客人數乘以購買頻率。
哪怕自己的顧客人數只有競爭對手的一半,只要忠實顧客的購買頻率翻倍,就能追上競爭對手的營收—這是一般人常有的想法,但實際上並不容易達成。
來比較一下英國洗衣精品牌市佔率第1名的Persil(22%)跟第5名的Surf(8%)。
年間市場滲透率(總消費者的購入人數比例)為Persil41%、Surf17%,年間購買頻率為Persil 3.9次、Surf 3.4次。
Persil 的市佔率較高,顧客人數(=市場滲透率)多、購買頻率也高;Surf 的市佔率較低,顧客人數少、重複購買率也低。
額外調查157個品牌後,也得到同樣的結果。無論在哪個市場,都有這種因顧客人數少而導致購買頻率降低的品牌,此現象稱為雙重危機(Double Jeopardy)法則。由此可知,品牌成功的關鍵不是別的,正是增加顧客人數。
「獲得新顧客」比維持老顧客更重要
筆者在前作《全球MBA必讀50經典的》Book11《顧客忠誠度效力》中,曾介紹作者瑞克赫爾德的觀點:「好好珍惜老客戶,開發新客戶花費的費用比維護老客戶多出5倍」。
此觀點遭到本書作者反駁,他認為「瑞克赫爾德的想法是錯誤的」。
上圖將市場單純化,假設市場裡只有A跟B兩間公司,共有100名顧客。
當A公司有80名顧客(市佔率80%)、B公司有20名顧客(20%)時,若有10名顧客流失,A公司的顧客流失率為12.5%、B公司為50%。市佔率愈高,顧客流失率愈低。
從實際數據來看美國汽車市場從1989年到1991年的顧客流失率。市佔率第1名(9%)的龐帝克為58%,市佔率第9名(4%)的本田為71%。在英國和法國也能看到同樣的結果。
改變銷售方式,將迎來巨大的轉機。
整體而言,美國的汽車消費者比例為新、舊顧客各半。
市佔率2%的公司努力把顧客流失率降到0%,來自老顧客的營收翻倍,再加上來自新顧客的營收,總業績將成長1.5倍,市佔率也會上升1%,增加到3%。
不過,若放寬眼界綜觀整個市場,將看到完全不同的層面。有半數的消費者習慣更換品牌,公司有機會獲得最高50%的市佔率,成長機會比把顧客流失率降到0%還多出50倍(50%÷1%)。
比起降低顧客流失率,確保新顧客能得到更具壓倒性的業績成長機會。
而且從現實面來看,降低顧客流失率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目前美國還沒有任何一個品牌的顧客流失率低於25%。
成長的關鍵,在於獲得新顧客。
最重要的顧客是「輕度使用者」
接著進入本書的重點。雖然科特勒主張「傳統的大眾行銷已經落伍」,但若想研究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大眾行銷仍有其必要性。
你每年會喝幾次可樂(可口可樂)呢?也許你兩年也才喝那麼一次。
你說不定會想,「可口可樂砸大錢打那麼多廣告,真的有賺頭嗎?」其實可口可樂瞄準的典型客群,正是像你這樣的人。
圖是可樂消費者的分析表。此圖表依照年間購買次數分類。如圖左側所示,過半數的消費者1年只喝0∼2瓶。
購買次數不到1次的消費者佔了約50%。其實可口可樂的客群幾乎都是輕度使用者。
「兩年才喝一次可樂」的你,正是典型的可樂客群。
對可口可樂來說,1年喝3次(4個月喝1次)以上的人,已經屬於重度使用者。
儘管柏拉圖法則稱「前20%的消費者佔了總營收的80%」,但對可口可樂公司而言,事實上只佔了50%而已,另外50%的營收來自鮮少購買的輕度使用者。
這些輕度使用者的購買頻率極低,還會選購其他品牌。此現象在服務業亦然。銀行有過半數客戶的主要往來銀行,都是其他銀行。
此外,長期追蹤消費者後發現,重度使用者很容易變成輕度使用者,輕度使用者也很容易變成重度使用者。無論是哪個品牌,都會產生回歸平均狀態的消費行為適當化法則。
上圖中的購買頻率屬於「負二項分布(Negative binomial distribution: NBD)」。
任何商品的購買頻率都能用此狄利克雷NBD模型(NBD-Dirichlet Model)來表現。當市佔率增減時,整體將維持此分布狀態增減,消費者也只會在此分布中變動。因此,就算主攻特定的重度使用者,也無法增加營收,廣泛網羅輕度使用者及非使用者,才能增加成功的機率。
極力將同質性高的商品推銷給同樣的客群
「區分顧客,專攻某目標客群」的做法,其實是錯誤的。
雖然瘦身飲料專攻女性族群,但針對一般飲料跟瘦身飲料進行分析後,發現兩種商品的客群如出一轍,男女比例也幾乎完全相同。
擴大分類範圍進一步調查後,發現競爭品牌的消費者,也是同一批人。福特(大
眾車)跟雪佛蘭(主打年輕族群)的車主,全來自同一個客群。
買香草冰淇淋跟巧克力冰淇淋的人,是同一批人,他們既買香草口味也買巧克力口味。「這不是廢話嗎?」如果你這麼想,或許該回頭看看,你的公司是否也不小心掉入了「刻意替兩種商品設定不同的客群」的陷阱呢?
可口可樂公司旗下有可樂、芬達、雪碧等多個飲料品牌。
推出多個品牌的目的並非為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不管是哪個飲料品牌,都跟最暢銷的可樂共享7成的基礎客群。
可樂的客群跟其他飲料品牌是一樣的。其他品類的商品也是如此,幾乎都會跟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共享客群,此現象稱為重複購買法則。
那麼,可口可樂推出多個飲料品牌,賣給同樣的客群,這樣真沒問題嗎?或許大家下意識會反射性地覺得「品牌絕對不能重複」,但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只要消費者選擇了其中一個品牌就好了,重點是要提升品牌在市場上的存在感。
若有一間新成立的飲料公司,能夠自由挑選兩個品牌,那麼它該選的並不是「可樂跟芬達」,而是在全球各地都最暢銷的「可樂跟百事」。
應鎖定「對品牌沒興趣的人」,而非品牌愛好者
一般人常認為,蘋果電腦跟哈雷機車都有很多狂熱粉絲,其實不然。
電腦回購率(重複購買同樣品牌的比例)的第1名是71%的戴爾,其次才是55%
的蘋果與52%的惠普。以市佔率來說,蘋果算是相當厲害,但這是因為蘋果電腦與其他廠牌電腦不相容,並非狂熱粉絲的功勞。
接著來分析哈雷機車的車主。
狂熱的哈雷車主佔了整體的10%,消費金額僅佔整體的3.5%。這些人的收入不高,錢幾乎都花在配件上,沒錢換新車,對整體營收的貢獻度極低。
大型機車愛好者的消費金額佔了整體10%以下。他們不但沒有加購哈雷機車的改裝配件,買的還是最小型的車款。據統計,有40%的哈雷車主長期把機車晾在車庫裡。
哈雷車主的回購率是33%,以顧客忠誠度來說差不多在平均值。
無論是哈雷機車跟蘋果電腦,狂熱粉絲都是少數派。實際能帶來業績的關鍵客群,是那些不拘泥品牌就掏錢購買,對業績貢獻良多的人。
追求「區隔」而非「獨特性」
行銷常叫人「做好品牌區隔,呈現給消費者簡單好懂的形象」。
一般認為品牌區隔是行銷的必要手段,但實際調查後發現,消費者幾乎不會注意到業者刻意安排的品牌區隔。
談到品牌區隔時,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常是蘋果電腦,但即便如此,也有77%的使用者不認為「蘋果有別於其他品牌」或「蘋果很特殊」等。
Mac作業系統的確是獨一無二,但多數使用者不諳技術,選購Mac只是為了處理其他電腦也能勝任的作業。就連大獲成功的蘋果電腦,也未能做好品牌區隔。
廠商沒必要讓消費者區分商品的差異,重點是要想辦法促進買氣,也就是要建立品牌。
品牌區隔無法持久,但打造完成的獨特品牌將長期屹立不搖。
培養品牌忠誠度的前提是讓消費者一眼認出品牌。例如:麥當勞的金色拱門、可口可樂的紅色、NIKE 的「Just do it」、蘋果公司的蘋果標誌等,這些都是與其他品牌一目瞭然的差異。
現代的消費者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若品牌具有獨特性,一眼就能辨識,消費者就不必費心思考或尋找品牌,如此一來,消費者自身的生活也會更輕鬆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