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傳統捕魚技法「牽罟」 新屋.觀音.澎湖仍可見

客家電視
更新於 2022年08月02日11:19 • 發布於 2022年08月01日11:00 • 胡吰誌 林柏均 黃映婕 澎湖

臺灣四面環海,生活跟海洋息息相關且相互依存,「牽罟」這項傳統捕魚技法,如今看來,漁獲量和現代的捕魚技術相距甚遠,而桃園新屋、觀音一帶和澎湖,仍保留珍貴的牽罟文化,更珍貴的是有一群有志之士深耕海洋教育,傳遞保護海洋、永續漁業的觀念。

記者 胡吰誌:「大家很辛苦盡力拉漁網,在澎湖還保留很傳統的捕魚方式,這就叫做牽罟,大家都期待待會捕了多少魚,為晚餐加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民眾同心協力,辛苦拉漁網,澎湖在地依然保留,傳統「牽罟」捕魚技法,大家都期待待會捕了多少魚,為晚餐加菜。

比目魚、小魟魚,甚至還有超大隻的圓滾滾河豚,1日下午澎湖縣嵵裡沙灘,數十位民眾合力牽罟。

「來我們再介紹另外一隻也是有毒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捕撈上岸的漁獲,只有少部分是大魚,大多數都是小魚,在場民眾決定要讓小魚們回歸海洋,這是澎湖食魚教育的一環,從新竹竹東來到澎湖創業的,客家青年林子揚,來自山城的他,長期參與澎湖牽罟活動,非常認同這項技法,向下一代傳達的正向價值。

移居澎湖客青 林子揚:「它這個技法,對於我們現在的小朋友來說,它是一種先民的智慧,然後把它留下來的話,可以讓更多的小朋友,還有包括我們自己,也是知道說,古人怎麼運用這些智慧在做生活。」

牽罟這項傳統漁撈技術,離島、本島目前都仍保留,桃園新屋、觀音沿海一帶,擁有臺灣少見的海客文化,長期投入石滬維護、牽罟傳承的李仁富,曾跨越黑水溝,前往澎湖技術交流,他發現兩地的牽罟概念大同小異。

新屋愛鄉協會理事長 李仁富:「不過牽罟對目前來說,方法全差不多一樣,全用網子、用漁船載出去,載出去以前一個繩頭放海岸上面,船出去一下,繩頭拉回來,用人去拉,這變成是要很多人去做啦!」

承先民智慧、集眾人之力才能完成的牽罟技術,雖然漁獲量和現今其它捕魚方式相比,說實在的 CP值差遠了,目前大多轉以環境教育為主,發展觀光休閒為輔,透過推廣實際體驗、食魚教育,引領下一代學習尊重海洋文化。

查看原始文章